秦漢·韓嬰·孔子游于景山
西漢軼事小說。韓嬰撰。原載《韓詩外傳》卷七第二十五章?!墩f苑·指武篇》、《孔子家語·致思篇》、《太平御覽》四三六等亦皆引載此故事(文各有異)。李格非、吳志達主編《文言小說》錄入。作品敘述,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顏淵跟從。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賦。小子愿者,各言其愿。丘將啟汝?!弊勇吩唬骸坝稍笂^長戟,蕩三軍,乳虎(喻勇士)在后,仇敵在前,蠡躍蛟奮,進救兩國之患。”孔子曰:“勇士哉!”子貢曰: “兩國搆難,壯士列陣,塵埃漲天,賜不持一尺一兵,一斗之糧,解兩國之難。用賜者存,不用賜者亡?!笨鬃釉唬骸稗q士哉!”顏回不愿??鬃釉唬?“回何不愿?”顏淵曰: “二子已愿,故不敢愿?!痹诳鬃拥摹耙飧饔惺隆钡膯l下,顏回曰:“愿得小國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內相應。列國諸侯,莫不從義向風,壯者趨而進,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蠻,莫不釋兵,輻輳乎四門。天下咸獲永寧,蜎飛蠕動,各樂其性。進賢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綏于上,臣和于下,垂拱無為,動作中道,從容得禮。言仁義者賞,言戰斗者死。則由何進而救?”孔子說:“圣士哉! 回與執政,則由賜焉施其能哉!”本文通過孔子師生的對話的描述,表現了他們不同的志向和性格特點。對話圍繞著“言其志愿”展開。“言愿”二字貫穿全篇:子路所言的“救國患”之志是“勇士之愿”。子貢所言其志,說在兩國搆難,兵將對陣的關頭,他可徒手“解兩國之難”,罷兩國之兵。這則是“辯士之愿”。顏淵言其志。他的志愿的中心是做國相,以道德仁義治國,列國釋兵,外內相應,天下永寧,各樂其生。顯然顏淵的理想是希望實現禮樂之治的太平景象。這是儒家禮樂治國理想的體現。所以孔子盛贊顏淵所言是“圣士之愿”,如果顏淵執政,子路和子貢就無法施展其才能了。這些對話富有個性,寫出了孔門三弟子在性格上的差異。這里子路是勇敢而有救國之心,子貢是善辯有解難之方,顏淵是善治有禮義之風,三個形象都較為鮮明。本書卷九第十五章又有“孔子與子路、子貢、顏淵游于戎山之上”事,與此內容有不同,可能是傳聞異辭。
上一篇:《秦漢·劉向·孔子北游》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孫策斬吉》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