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戴祚·阿褐
亦題《高褐》、《鬼女高褐》、《張牧》。東晉志怪小說。戴祚撰。原載《甄異傳》?!短綇V記》卷三二二錄載。《太平御覽》卷七五八略引。魯迅《古小說鉤沉》、鄭學弢《列異傳等五種》皆輯錄。李格非等《文言小說》、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皆選錄。這是一則人鬼相交往的有趣故事,描述:吳縣東鄉(xiāng)楊里村張牧,在晉安帝隆安年間(397—401)的一天,忽然遇到一女鬼來家,說可幫助他家干活。張家有舊器破甕,女鬼使撞甕底穿為甑(音zèng,蒸食品之器具)。等到張家人早上起床,飯已被女鬼做熟。張牧每次獨見女鬼,其形如少女,年可十七八許,面青黑色,遍身青衣。她曾令張家取一素色盛酒器,在里面放上水,以絹覆蓋,明日視之,滿器皆金(用《御覽》引文),張家因此由貧變富。過了一段日子,她就自動離去了。小說通過鬼女在張家助灶及其用神妙之術使張家得重金等奇異情節(jié)的描寫,曲折地反映了當時勞動群眾要求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蕭繹《金樓子·志怪篇》云:“鬼來求助張林(當為牧字誤),使鬼而致富。”即道出了本故事的主旨。作品中所刻畫的鬼女,是一個可愛的少女形象。她雖為鬼物,但能供人“驅使”,助人致富;給人的甚多,得于人的甚少(“唯啖甘蔗”而已)。顯然,她是一個善良的勞動婦女的化身。她使張家“滿甕皆金”,顯然是對她的勞動成果的虛幻化的描繪。行文中敘說,女鬼自稱“高褐”,主人張牧因呼之為“阿褐”,蓋為反音(反切),“高褐者葛號也”;“葛號”含有在荒葛中呼號的意味。(葛是野生蔓草,荒冢古墓間多生長此草,所以“葛號”二字之義,又隱射鬼字。)故事中夾用“反音”游戲,“倍覺有味”(參看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鬼女高褐故事,《錄異傳》亦載(見《太平御覽》卷七五七引文),但文簡,少情致。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阿紫》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殷蕓·陳元方》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