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覽》的主要內容,《皇覽》導讀
《皇覽》是三國魏文帝曹丕詔令編纂的我國第一部類書。《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說:“初,帝好學,以著述為務,使諸儒撰集紀傳,隨類相從,凡千余篇,號曰《皇覽》。”命名之意,據《史記·五帝本紀》的司馬貞《索隱》說:“宜皇王之省覽,故曰《皇覽》。”參加編輯的人,今可考知姓名的有繆襲、王象、劉劭、桓范、韋誕等5人。成書于220—222年。《皇覽》卷帙龐大,在印刷術發明之前,主要依賴傳抄。在梁代有許多“抄合本”,即節錄與合并的抄寫之本。《隋書 ·經籍志》在“《皇覽》120卷”條后云:“梁又有《皇覽》123卷,何承天合,亡。梁又有《皇覽》50卷,徐爰合,《皇覽目》4卷,亡。梁又有《皇覽抄》20卷,梁特進蕭琛抄,亡。”這是說梁代有何承天、徐爰、蕭琛三家的合抄本,但至隋代,這些抄合本亦都亡佚。至唐末則所有《皇覽》悉數全佚。清代有兩個輯本:1.嘉慶時沈陽孫馮翼輯本,1卷,計《逸禮》及《冢墓記》2篇和其他的片斷故事,刻入《問經堂叢書》,亦收入《叢書集成》第0172冊。2.道光時甘泉黃奭輯本,刻入《漢學堂叢書》的《子史鉤沉》部分中,也是1卷,所輯內容大致和馮本相同。
繆襲(186—245),字熙伯,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人。三國魏文學家。官至尚書光祿勛。多有撰述。原有集,已失傳。王象(生卒年不詳),字羲伯,河內(今河南沁陽)人。三國魏文學家。建安中,為魏太子曹丕所禮待。《魏略》說:“魏有天下,拜象散騎侍郎,遷為常侍,封列侯。受詔撰《皇覽》。使象領秘書監。象從延康元年(220)始撰集,數歲成,藏于秘府。”
《皇覽》共40余部,每部有數十篇,計800多萬字。至于40多部都是哪些部,現在已不清楚。清·侯康《補三國藝文志》根據一些零星資料揣測說:“《史記索隱》卷一云:‘《皇覽》記先代冢墓之處。’康按,《御覽》禮儀部三十九引《皇覽·冢墓記》二十余條;《水經注》引《皇覽》十三條,言冢墓者十之九。‘冢墓’,蓋即四十余部中之一部。《御覽》卷五百九十又引《皇覽·記太公陰謀》,疑亦書中篇名也。《論語·三省章·釋文》稱《皇覽》引曾讀六事,則兼及經義。”它的分類形式,也不可得知。據我們推測,當時編這部書,既屬草創,分類恐難精密,類比事跡,對材料的編排,也一定欠妥善的。
《皇覽》但作為類書之始祖,它在古籍中開創了類書這一種體制。這些類書,不僅大量地保存了中國古典文化,而且在輯錄佚書、校勘古籍方面更有其他書籍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明焦竑在《國史·經籍志》里說:“流覽貴于博,患其不精;強記貴乎要,患其不備;古昔所專,必憑簡策,綜貫群典,約為成書,此類家所由起也。自魏《皇覽》而下,莫不代集儒碩,開局編摩;乃私家所成,亦復猥眾;大都包絡今古,原本始終,類聚臚列之,而百世可知矣;韓愈氏所謂‘鉤玄提要’者,其謂斯乎!”(《國史·經籍志》卷4下·類家·小序)該書也給后來許多封建王朝在開國之初集中人才大規模地編纂類書以示文采之盛做了一個示范,像南北朝時梁武帝即步武曹魏,令諸學士篇纂《華林遍略》;又如隋朝的《編珠》,唐朝的《藝文類聚》、《初學記》,宋朝的《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更不應說明朝的《永樂大典》,清朝之《古今圖書集成》,把類書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因此,《皇覽》雖已亡佚,仍在類書的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的一頁。
上一篇:《皇輿全圖》的主要內容,《皇輿全圖》導讀
下一篇:《稼軒長短句》的主要內容,《稼軒長短句》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