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統紀》的主要內容,《佛祖統紀》導讀
《佛祖統紀》是紀傳體佛教史著作。南宋志磐于咸淳五年(1269)撰成。早在北宋政和 (1111-1118)年間,釋元穎撰有 《天臺宗元錄》一書,記述天臺宗傳授情況。至南宋慶元(1195-1200)年間,吳克己增廣《宗元錄》,撰成 《釋門正統》,但未及刊行已去世。嘉定 (1208—1224)年間,釋景遷在以上兩書基礎上編成 《宗源錄》。至嘉熙 (1237—1240) 初,釋宗鑒將吳著 《釋門正統》加以擴充改編,分本紀、世家、諸志、列傳、載記5科,沿用原名,敘述天臺宗歷史,刊刻流行于世。《佛祖統紀》是在 《宗源錄》和 《釋門正統》基礎上撰成。咸淳七年 (1271)刊成行世。在本書刊行之后,又有佚名著 《續佛祖統紀》2卷,全系人物傳,收天臺僧30人。本書在明南藏、嘉興藏、頻加藏及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卍字續藏經中均被收入。
志磐,號大石,天臺宗僧。幼年曾從儒者袁機受學,在文學、史學以及文章方面都有一定基礎。嘗住四明(今浙江鄞縣)福泉寺及東湖月波山。他雖是山外派仁岳下的傳人 (第10世),但觀點卻是山家派的。曾撰《宗門尊祖義》一文,尊山家為正宗;對山家倡導者知禮的所謂辟異端、再清教海的功績,極表贊許。著作除本書外,另有 《法界圣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6卷。
本書共54卷,約50萬字。分本紀、世家、列傳、表、志5科。“本紀”部分凡8卷(第1至第8卷)。初為“釋迦牟尼佛本紀”,從天臺宗角度闡述釋迦生平;次為“西土二十四祖紀”,記述釋迦大弟子迦葉等13人及龍樹、龍樹10弟子的事跡; 三為 “東土九祖紀”,記載龍樹、慧文、 慧思、 智顗、 灌頂、 智威、 慧威、 玄朗、 湛然所謂天臺九祖事跡;最后為 “興道下八祖紀”,記錄自道邃(興道)至知禮天臺八祖相承的歷史。“世家”部分凡2卷(第9至10卷),“諸祖旁出世家”,記載天臺宗上述17祖中除龍樹、慧文、智威、知禮4人以外東土諸祖的弟子們的事跡,凡13世家,205人。“列傳”部分凡12卷(第11至22卷)。首為“諸師列傳”,記述自遵式、知禮以下共10世的臺宗人物,其中以尚賢、本如、梵臻三家的傳承弟子為主;次為“諸師雜傳”,記述持有與山外派相似觀點的知禮門下仁岳、從義和遵式門下道因三家,指斥他們 “背宗破祖,別樹門庭”。三為“未詳承嗣傳”,記修習天臺教學而不詳師承的傅翕等43人。“表”部分凡2卷 (第23至24卷)。初為 “歷代傳教表”,以年代為序,記敘從梁武帝天監元年(502)起至北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間天臺諸師講經、說法、著述、交往的簡要事跡,以明天臺宗的傳授和規模;后為 “佛祖世系表”,就以上本紀、世家、列傳中諸師及其弟子,列表以表示傳承關系。“志”部分凡30卷(第25至54卷)。首為“山家教典志”,系慧思、智顗等61人的著述目錄(既有山家派的,也有山外派的),同于史書之 《藝文志》; 二為 “凈土立教志”,下分蓮社七祖(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蓮社18賢、蓮社123人、不入社諸賢的傳以及往生高僧、高尼、雜眾、公卿、士庶、女倫、惡輩等的傳; 三為“諸宗立教志”,記禪宗達摩等6人、華嚴宗法順等9人、法相宗玄奘等2人、密宗金剛智等5人、律宗道宣等3人的事跡; 四為 “三世出興志”,敘述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成、住、壞、空各劫的演變; 五為 “世界名體志”,用圖文描繪佛教所說的種種方界,如華藏世界、萬億須彌、大千三界、忉利天宮等,其中包括 “震旦”、“西域”、“五印”等歷史地圖; 六為 “法門光顯志”,記錄佛教各種儀式和制度的起源,如雕像、舍利塔、懺儀、僧齋、盂蘭盆供、放生等; 七為 “法運通塞志”,以編年法記述佛教產生、傳播及其在中國盛行和衰落的歷史,起自周昭王二十六年(前1023),終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 八是 “名文光教志”,收錄居士、高僧及作者自撰的有關天臺宗的重要碑、記、頌、贊、序、書等共24篇; 九是 “歷代會要志”,按時代先后分類匯編佛教史實,如屢朝拜佛、試經度僧、士夫出家、鳳翔佛骨、東土譯經、三教談論等計56則。
本書奉天臺宗為正宗,雖編述偏重天臺宗,但也兼涉其他各宗。由于采擇史料面廣,編選較精審,被認為是研究中國佛教史較好的參考資料。本書征引內外典籍近200種,其中有大藏經典72種,天臺教文21種,釋門諸書24種,儒家諸書41種,道門諸書20種;此外還有一些碑銘書論。由于志磐具有較高史學方面修養,該書體例完備,章法有序,溶合了紀傳、編年、會要等各類體裁,故能綱舉目張,文采斐然。其不足處:一是在目錄和行文中往往不直書人名,而以山名、師號、寺名等替代,從而帶來研究方面的麻煩; 二是部分記述有前后不能相顧的失誤;三是由于持山家派立場,故難免對山外派意氣用事。
上一篇:《佛祖歷代通載》的主要內容,《佛祖歷代通載》導讀
下一篇:《佛說觀無量壽經疏》的主要內容,《佛說觀無量壽經疏》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