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變文集》的主要內容,《敦煌變文集》導讀
《敦煌變文集》是唐代俗講話本集。王重民、王慶菽 、向達、周一良、啟功、曾毅公等人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甘肅敦煌藏經洞發現以后,大批遺書公之于世,其中有許多和后代寶卷、彈詞相類似的通俗文學的寫本。這些講唱體裁的作品,由于長期以來湮沒無聞,最初學者們對它不甚了解,錯誤地把它當成佛曲。后來研究工作不斷深入,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鄭振鐸首先采用了 “變文”這一名稱,遂被學術界所公認,一直沿襲至今。國內最早的變文輯本,是羅振玉《敦煌拾零》中的《佛曲三種》,其后王重民、劉復、許國霖、鄭振鐸、周紹良等都進行過輯錄。這些輯本由于材料搜集的困難,校訂工作的繁復,還不能滿足讀者和研究者的需要。王重民、向達等作了全面整理,將北京圖書館、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各種俗文學卷子,根據187個寫本,校訂成78種,編為 《敦煌變文集》,凡8卷,篇中有旁注,篇末有校記,書后附《敦煌變文論文目錄》。此書分為上下兩冊,1957年8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84年重印。它是變文輯本中最豐富的一部。
本書主要編者王重民(1903—1975)字友三,河北高陽人。1929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1934年始歷游法、德、美諸國,1947年歸國。曾任河北大學、北京大學教授,并主持北大圖書館學系。潛心古籍,精研版本目錄學。編著有《老子考》、《西苑叢書》、《國學論文索引》、《敦煌古籍敘錄》、《敦煌曲子詞集》、《太平天國官書十種》、《中國善本書提要》等。
《敦煌變文集》分為歷史故事與佛教故事兩大類。歷史故事又依文體有說有唱、有說無唱和對話體分為3卷,每卷更依歷史時代次序之。佛教故事則依佛(釋迦)的故事、佛經講唱文和佛家故事,亦分為3卷。押座文及其他短文則置于末后,總為1卷。又 《搜神記》與 《孝子傳》包含著變文的原始資料,別分1卷。
如果就形制、體裁而論,本集中的敦煌說唱作品包含有變文、講經文、緣起、押座文、詞文、話本、俗賦等不同樣式,不能一概以 “變文”視之。
關于變文的涵意,至今還存不同的說法,一說:唐代有一種照著圖畫講唱故事的文藝形式,叫做變文,它也可以說是說唱文學的話本”(程毅中《宋元話本》)。這種文體有說有唱,韻散結合,并配有圖畫,容易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在敦煌變文中以講唱佛經故事的最多,如《八相變》、《破魔變文》、《目連變文》等,主要是宣傳佛教教義,充滿因果報應、地獄輪回等封建迷信思想,或摻雜有儒家的說忠教孝的道德觀念。其中 《降魔變文》描寫佛弟子舍利弗與外道六師斗法,六師幻化的寶山、水牛、毒龍,被舍利弗變成的金剛、獅子、鳥王所戰敗,場景變化莫測,構想奇特瑰麗。還有很多是說唱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變文,如《伍子胥變文》寫伍子胥的父兄遭到楚平王的迫害,自己逃亡吳國,借兵復仇。作品對封建統治者的殘暴進行了揭露和譴責,贊揚了伍子胥的堅強不屈,表現了浣紗女、漁父等下層勞動人民對忠良的深切同情。凄愴悲壯,感人至深?!锻跽丫兾摹泛?《孟姜女變文》所敷演的故事,家傳戶曉,具有濃厚的民間傳說色彩。直接取材于唐代現實生活的 《張義潮變文》、《張淮深變文》,歌頌張義潮叔侄抵御異族侵略、維護國家統一的英雄行為,表達人民強烈的愛國思想感情。
還有一種講經文也是宣講佛經故事的,如《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等,這些講經文都是俗講的底本。其特點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后邊講邊唱,加以敷演解釋。據趙璘《因話錄》記載,有一個文溆法師的俗講,最受聽眾歡迎,“愚夫冶婦,樂聞其說。聽者填咽寺舍,瞻禮崇拜,呼為和尚教坊,效其聲調,以為歌曲?!北戎v經文體制短小,一般用于小型法會的叫 “緣起”(緣),或者“因緣”,如 《目連緣起》、《悉達太子修道因緣》、《丑女金剛緣》等,都是說因緣的底本。其取名 “緣”或與所敷衍的經卷有關,如《丑女緣起》系講說 《百緣經·波斯匿王丑女緣》,《歡喜國王緣》則演繹 《雜寶藏經》卷10 《優陀羨王緣》。
《敦煌變文集》中有一種名 “押座文”的,如 《八相押座文》、《三身押座文》、《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是在俗講前念唱詩篇,主要是七言詩句,有時也夾雜一點說白,篇幅短小。所謂“押座”即壓座,以安定聽眾使之靜聽。其作用類似后來話本的“入話”和彈詞的 “開篇”。有的也可以用在正文之后作為收場。稱作 “解座文”。
所謂“詞文”是用歌詞寫的通俗敘事詩,沒有說白,通篇七言句,一韻到底,與后世的鼓書、彈詞、影詞非常相近。如《季布罵陳詞文》敘述季布在陣上罵退漢王,漢滅楚后,漢王懸賞捉拿季布,季布勇敢機智,終于逃脫了迫害。故事生動曲折,體制宏偉,全文640句,4474個字,可視為唐代以前最長的敘事詩。
“話本”有《廬山遠公話》、《韓擒虎畫 (話)本》、《葉凈能詩》等,《秋胡變文》、《唐太宗入冥記》也應屬于這一類。它們是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以散文敘說故事,中間也穿插很少的詩歌。宋代的話本小說就是在這種文藝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變文集中的 “俗賦”僅有3篇,如《韓朋賦》寫韓朋夫婦對愛情堅貞不渝,以雙雙殉情抗議宋康王的迫害?!蛾套淤x》贊美晏子的機警善辯,使梁王理屈詞窮,嘲笑人者反而遭到了譏諷?!堆嘧淤x》則控訴黃雀的掠奪行徑。這些敘事體的俗賦都具有較高的思想意義。它上承魏晉南北朝的雜賦,在唐代俗講話本中形成別具一格的樣式。
唐代俗講文學豐富多彩,不僅在文學形式上對后代的話本、擬話本小說、諸宮調、彈詞、寶卷、鼓詞等以積極的影響,而且諸如目連救母、伍子胥、孟姜女、王昭君等故事,也為后世的小說、戲曲等提供了許多改編題材。還保存了大量的口語詞匯和語法材料,為治漢語史的學者所資取。
數十年來,中外學者從各個角度對敦煌變文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尤其在???、考釋、俗語詞的研究方面成績更為突出。如臺灣學者潘重規在原《敦煌變文集》基礎上推出了新校本《敦煌變文集新書》(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4年出版),已故郭在貽生前在助手幫助下,合作撰出《敦煌變文集校議》(1990年由岳麓書社出版)。繼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之后,中年學者項楚的《敦煌變文選注》將唐五代俗語詞的研究又推向一個新的水平。
參考文獻
- 1. 《敦煌變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 2. 《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 3. 周紹良: 《唐代變文及其它》,《文史知識》,1985年第12期,1986年第1期。
上一篇:《敖氏傷寒金鏡錄》的主要內容,《敖氏傷寒金鏡錄》導讀
下一篇:《斷腸詞》的主要內容,《斷腸詞》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