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磴寒林圖
清·董邦達作
紙本淺設色
縱一一八.七厘米
橫五四.七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清朝有一批身居朝堂的官員,精通繪事,他們經常奉皇帝詔命作畫,在圖上署“臣”字名款,有的還鈐上“內廷供奉”印章,但他們不屬于專職的宮廷畫家,而是官員兼畫家。董邦達就是乾隆朝聲譽卓著的詞臣畫家。
董邦達字孚存,號東山,又號非聞,浙江富陽人。《清史列傳》中未載其生年,記他年逾七十,卒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故后人推他生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終年七十一歲。現查有董邦達《秋亭高士圖軸》(上海博物館藏),自題:“丙戌(1766)九秋,用拙翁邦達時年七十有一。”推知他應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
董邦達于雍正十一年(1733)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他在朝為官三十多年,政事之暇,專志繪事,常為奉詔而作,清宮收藏他的畫幅就有一百八十余件。高宗十分賞識他的畫藝,把他和李世倬比喻為古代的董源和李成。
張庚《國朝畫征續錄》記載,董東山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筆勾勒,皴擦多逸致。近又參之董巨,天資既高,而好古復篤,自然超軼,深為今上所賞”。董邦達博學精考核,高宗命他入內廷參與編纂《石渠寶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鑒》等書,使他有機緣觀摩大量前代名跡,深入古法,尤其對“南宗”一脈的董源、巨然、趙孟頫和“元四家”領悟甚深,近則受到董其昌和“四王”的浸染,追求文人畫恬靜清逸的意境,筆墨以渾厚蒼勁為特點。他的作品以仿古為多,但也有奉詔畫敘事寫生之作,如《春華集慶圖》冊,即繪寫早春農夫、漁民、士人、村民等,從事耕耘、捕撈、游冶、祈祝等活動,而此幅《煙磴寒林圖》是他仿古的代表作。
煙磴寒林圖
此圖以高峻隆崇的重巒為主體,岡阜屈曲盤桓而上,山隈里坐落村莊、草屋,山腰石徑蜿蜒,老樹寒林參差,石磴林木間云靄氤氳,屋舍在云煙中時隱時現,全圖景物繁富,得宋人山水雄渾深邃的氣勢。又通過岡嶺轉折多姿的形態組合和云煙的烘染,透出靈動的氣脈。山巒圓渾的形體,山頂置礬頭和平磯,山腳溪邊卵石累累等造型,顯然取法于巨然。筆墨技法融合董巨和王蒙各家之長,既有柔和的披麻皴,又兼施牛毛皴、逗點皴等,筆力沉凝,墨色干濕并施,層層皴染,使山巒具有渾厚蒼潤的體質感。
圖上自題:“煙磴寒林,臣董邦達恭仿巨然筆意。”鈐“臣”“達”朱白文連珠印,并有高宗弘歷題詩,署款:“甲申仲秋御題。”甲申為乾隆二十九年(1764),董邦達時年六十八歲,圖應繪于此年或之前。秦祖永《桐陰論畫》評董邦達:“筆墨深入古法,神韻悠然,足稱畫禪后勁。微嫌筆鋒近禿,邱壑位置往往松懈,未得聚精會神。”而此圖結構緊湊,疏密有致,筆法清勁與虛和兼而有之,墨色干濕濃淡相滲,并無刻露之失,可稱是他晚年參合董巨筆墨,轉向華潤蒼郁的精心之作。
圖上鈐有“幾暇怡情”、“乾隆宸翰”、“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八征耄念之寶”、“石渠寶笈”、“寶笈三編”等璽,又有“嘉慶鑒賞”、“嘉慶御覽之寶”、“避暑山莊”等璽,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
上一篇:《婕妤擋熊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亭林山色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