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言
【題解】
本則選自《左傳·昭公八年》。
昭公八年春,晉平公聽說國中叫魏榆的地方有石頭說話,就問樂官師曠(字子野)什么緣故。師曠回答:做事情不合時宜,怨誹就會在百姓中產生,就會憑借不會說話的東西來表達。批評晉平公造虒祁之宮,追求奢侈,損傷民力,引起怨誹。太傅叔向聽了,稱贊說:“子野之言,君子哉!”引出對“君子之言”的議論。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1),故怨遠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征(2),故怨咎及之(3)。
【注釋】
(1)信:真實。征:證驗。(2)僭(jiàn):虛假。(3)怨咎:埋怨,責備。
【導讀】
人言為信,立人要言而有信。而君子之言之所以駟馬難追,是因為既真實可信又敢于身體力行兌現諾言,那么贏得尊重是理所當然的。“言多必失”、“禍從口出”是警示人們要慎言;“察言觀色”、“聽其言觀其行”是告誡人們切勿輕信人言……因為,“小人之言,僭而無征”。
【思考】
說一說,人的品行與說話有何關系?
上一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文公伐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