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清平樂》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獨宿博山王氏庵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編年】
淳熙九年(1182)至十四年(1187)間,在上饒家居時作。《輿地紀勝·江南東路信州》:“博山在永豐西二十里,古名通元峰,以形似廬山香爐峰,故改今名。”
【匯評】
許昂霄《詞綜偶評》:后段有老驥伏櫪之概。
陳廷焯《云韶集》卷五:數語寫景逼真,不減昌黎《山石》詩。語奇情至。
陳廷焯《詞則·放歌集》卷一:短調中筆勢飛舞,辟易千人。結尾更悲壯精警,讀稼軒詞勝讀魏武詩也。
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此詞乃辛棄疾罷去江西安撫使任,家居上饒時所作。此詞有“烈士暮年,壯心未已”之概。前半闋從眼前景物,寫出凄寂難堪之境,因而引起心情中之矛盾,蓋抱有熱烈之志之人不能堪此種境界也。后半闋即寫因此種境界而引起之感慨。辛本先在北后歸南,故曰“平生塞北江南”。此詞作于辛年近五十歲時,故曰“白發蒼顏”。言外有年歲已老,志業未成之意。“布被”二句,為一夢初醒時之感覺,即此“眼前萬里江山”六字,已大足表現辛棄疾無時忘卻祖國江山。而此“萬里江山”,乃在凄寂之境中倏現“眼前”,其情之悲憤如何,讀者不難想象。
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卷二:稼軒于南歸前,曾兩隨計吏北抵燕山,見《進〈美芹十論〉札子》,此當為稼軒足跡所至最北之地,亦即此處所指之塞北。
上一篇:辛棄疾《清平樂》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下一篇:辛棄疾《山鬼謠》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