籊籊竹竿,① 纖纖竹竿細又長,
以釣于淇。② 用來垂釣淇水旁。
豈不爾思?③ 怎不教人把你想?
遠莫能致。 遠不可及想也枉。
泉源在左,④ 泉源左邊流,
淇水在右。 淇水右邊淌。
女子有行, 有位姑娘嫁得遠,
遠兄弟父母。 別了兄弟離爹娘。
淇水在右, 淇水右邊流,
泉源在左。 泉源左邊淌,
巧笑之瑳⑤, 嫣然一笑玉齒亮,
佩玉之儺。⑥ 步態翩翩佩環響。
淇水滺滺,⑦ 淇水悠悠照舊流,
檜楫松舟。⑧ 檜木槳兒松木舟。
駕言出遊, 且駕船兒去漂蕩,
以寫我憂。⑨ 聊寬我心排我憂。
【注】①籊籊(di):長而纖細貌。②淇:水名。③不爾思:即不思爾。爾,你。④泉源:水名,水有二源,一曰馬溝,一曰美溝,皆出衛都朝歌西北,東南流入淇水。“水以北為左,南為右,泉源在朝歌北,故曰在左;淇水則屈轉于朝歌之南,故曰在右。”(陳奐《詩毛氏傳疏》)⑤瑳(cuo搓):玉色鮮白貌,這里形容齒色潔白如玉。⑥儺(nuo挪):步態有節度。⑦滺滺(you由):字本作“攸”,水流貌。⑧檜,木名。楫:船槳。⑨寫,通“瀉”,宣泄。
《竹竿》是一首情思優美的衛地民歌,詩中寫的是一位男子在淇水邊思念他所鐘愛的姑娘,而這位美麗的姑娘已嫁往異鄉。《毛詩序》謂其篇旨為“適異國”的“衛女思歸也”。此說為后世不少注家論者所接受,甚至有人認為它與另一篇寫衛女“思歸寧”的衛地民歌《邶風·泉水》同出一人手筆,這些說法乖違本篇辭意,無足徵信。
《竹竿》全詩四章。首章以“籊籊竹竿,以鉤于淇”起興。“釣魚”在《詩經》的風詩中有著特殊的寓意,近人聞一多先生對此曾有過精辟的闡論。他指出,“《國風》中言魚,皆兩性間互稱其對方之廋語。”是“代替‘匹偶’,或‘情侶’的隱語”。而“打魚、釣魚等行為是求偶的隱語”。《竹竿》首章頭兩句與《召南·何彼秾矣》篇首章的“其釣維何,維絲伊緡”兩句“皆言釣,意仍指魚,但不明出魚字耳”。都是以釣魚隱喻求偶。此章三、四兩句“豈不爾思,遠莫能致”更值得玩味。有的注家、譯者把“爾”字徑解作詩人所思戀的女子;“遠”字解作斯人遠嫁之類,義雖可通,然頗嫌拘泥板實,失卻原詩風韻。這兩句語含雙關,意兼兩指,與《何彼秾矣》篇以“齊侯之子,平王之孫”直接“其釣維何,維絲伊緡”之筆意顯有不同。“豈不爾思”,順應上文的“以釣于淇”,“爾”字當是指魚;“遠莫能致”句則反接首句“籊籊竹竿”,以表竿之雖長,不及遠游之魚。筆法活脫多變,四句一意相貫,從字面上看,寫的是“臨淵羨魚”,深致竿長莫及之慨。透過這層字表來看,則另有指喻,實以魚喻所思,以竿長莫及喻求偶不遂,巧寓所思遠適,無緣好合之憂于淇水垂釣的比喻之中,通章為譬,以妙喻見深情。隱喻和雙關語之用,在古代民歌中屢見不鮮,而早在《詩經》中就運用得如此精巧圓活,如此含蓄有致,真令人驚嘆。
次章前兩句“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是興句。詩人臨流興嘆,黯然傷神。點明淇水,又示意姑娘由此離別故鄉,遠嫁他方,領起以下“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兩句,詩義由隱而顯。這里“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陳子展先生說乃以當時的謠諺成語入詩,但用在此處,則給人以似訴似嘆的感覺,言外隱然流露出詩人一片離索之悲緒,一片繾綣之戀情。此章末句“遠兄弟父母”與上章末的“遠莫能致”句各以一“遠”字起頭,兩相關連照映,章法的變換配合詩意的上下承轉,自然工致之中又有靈動變化之妙,此前人所謂“以無心求工而自工者”。(《詩經原始》)
至第三章,詩人宕開一筆,寫眼前出現姑娘昔時的芳姿倩影,她仿佛正從淇水邊翩翩而來,佩環伴隨著輕盈柔美的步態鏘鏗作響,清亮的聲音悅耳;她迴眸一笑,潔白的玉齒光采照人,宛若目前。文情由悲一轉為樂。“巧笑之瑳”,從齒色襯出其迷人的笑靨,“佩玉之儺”,則從玉佩有節奏的聲響襯托其優美的身段,繪聲繪形,僅此兩句便描繪出姑娘驚采絕艷之風姿神韻,堪稱勾魂攝魄的神來之筆,更以虛筆出之,尤為奇絕。這里所出現姑娘的美麗動人形象,乃是詩人心理上的一種幻影。思極神迷,幻象生焉,《九歌》中那位望穿秋水的湘君幻覺中出現與湘夫人共同生活的美好情景,有異曲同工之妙。又皆以抒情主人公想象中的樂景反襯其內心的哀情,益見其思之深摯,其情之悲惻。
《詩經》里有關衛地的民間情歌,大都牽涉到淇水。衛之淇水,如鄭之溱洧,是當時青年人歡聚,談情說愛的風流之地。每逢三月上已節,更是愛情的盛會。春風蕩漾,淇水泛波,河畔水濱,士女雜沓,歌舞調笑,如火如荼,青年男女,在此互傳情言密誓,交歡結好。《竹竿》四章都寫到淇水,并非偶然觸景生情,因物起興。正是在淇水旁,詩人對這位美麗的姑娘產生了愛慕之情,或許是這位陌生姑娘迴眸一笑,曾撩動過詩人的心。至于這對青年男女是原已相識的情人,還是萍水相逢,今無從揣測。但從全詩流露的那種深戀無怨的情愫來看,似乎是詩人單相思,未必是姑娘變心,拋棄舊時的情郎而另攀高枝。如今詩人故地重游,伊人遠去,唯見淇水悠悠如故,倍覺悲悵縈懷。末章發為嘆浩,寫泛舟淇水,聊以紓解心中那片“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詩中反復出現的淇水,猶如一根感情的紐帶,把昔時與今日,初戀的歡情與失戀的悲傷巧妙地聯系起來,形成于同一空間位置(淇水)的不同時間(今、昔)和不同情景的鮮明對照,以表達詩人的情感,這是本詩藝術構思的一個特點。
上一篇:《碩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終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