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辨》的主要內容,《大學辨》導讀
《大學辨》是否認《大學》為圣經賢傳的哲學著作。明清之際陳確撰。本書及《葬書》2卷是他最重要的著述。其著作長期湮沒,清嘉慶三年(1798)始由陳敬章編定 《陳乾初先生遺集》49卷,然終未付梓。1979年中華書局有依陳氏編定本的校點本《陳確集》出版,收文集18卷,別集17卷,詩集12卷,其中含 《大學辨》4卷。
陳確(1604—1677),初名道永,字非玄,后名確,字乾初,浙江海寧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年四十始與黃宗羲同受學于劉宗周門下。明亡,隱居著述,一生批判宋明理學與佛學,其學術生涯的大事,便是公開否定《大學》與 《中庸》為非圣賢之書,聞名于清初江浙一帶。晚歲患拘攣,病困而卒。其主要著作還有《葬書》、《性解》、《瞽言》、《俗誤解》等,編為 《陳確集》。
《大學辨》凡4卷,除辨文外,所涉尚有辨難方面的信函二十余篇,均收入 《陳確集》。
是書主要反映了樸素的唯物辯證的知行觀,以“《大學》言知不言行,必為禪學無疑”(《大學辨》)為綱,不僅批評了程朱之學,而且針砭了陸王之學。本書反對格物致知,欲誠其意是求知為學的開端,認為“格致工夫,直與學相終始 (《答格致誠正問》),“合意于心,而統誠于身”(《大學辨》),終身格致,“誠” 只是結果,自不可成為學之開端。因而主張“學莫先定志”,“人特患不立志耳,不用力耳。能立志,能用力,而真知出矣”( 《答張考夫書》 )。針對《大學》中將“知”限定為 “止于至善”, 及朱熹 “一旦豁然貫通”便會知至而知止的觀點,本書提出了相反的命題: “道無盡,知亦無盡”(《答唯問》)?!暗离m一貫,理有萬殊,教學相長,未有窮盡”( 《答格致誠正問》),“天下之理無窮,一人之心有限”,“安所得有一旦貫通而釋然于天下之事之理之日也哉”(《大學辨》 ) 。在“知行”關系上,本書提出了“行到然后知到”(《答張考夫書》),”力行出真知” (同上) 的觀點。
《大學辨》所闡述的知行觀具有明顯的唯物與辯證成分,是反對程朱理學的重要著作,但由于作者晚年病廢,疏于交游,本書與作者的其他著作被長期湮沒,極少流傳,不被后世學者重視。但本書“《大學》首章非圣經也,其傳十章非賢傳也”的論斷,當時確 “為學者所嘩”(黃宗羲《思舊錄》),侯外廬先生曾說: “這懷疑無異把宋儒的家當抄沒” ( 《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
上一篇:《大學衍義補》的主要內容,《大學衍義補》導讀
下一篇:《大明歷》的主要內容,《大明歷》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