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藏記集》的主要內容,《出三藏記集》導讀
《出三藏記集》簡稱為《僧佑錄》或《佑錄》。是中國佛教史上現存的最古的綜合性佛典目錄撰集。梁代僧佑撰。“三藏”(經、律、論) 是佛典的總稱。所謂出三藏記集,即對漢地所譯出的經、律、論進行收集和綜記而編纂的典籍。本書最早收錄于宋官刻本大藏經之《開寶藏》。元、明兩代各種大藏經中也均有收錄,僅清代《龍藏》 尚付闕如。
僧佑(445—518),俗姓俞,祖籍彭城下邳(今徐州邳縣),父世移居建康(今南京)。僧佑自幼喜佛,每懷出家之念,初入建初寺從僧范學習佛經,14歲出家,師事定林寺法達。年滿,受具足戒,從法穎學習戒律。法穎以律學所宗,為一時名匠。僧佑乃竭思研求,無懈昏曉,“遂大精律部,有邁先哲”。故后人稱其為“僧佑律師”。門徒輩出,主要有智藏、慧廓、寶唱等,皆一時英彥。其著述多已失傳,現存的除本書外,還有 《弘明集》 (14卷)、《釋迦譜》 (5卷)、《菩薩善戒地持二經記》 (1卷)、《大集虛空藏無盡意經記》 (1卷) 和 《賢愚經記》 (1卷)。
《出三藏記集》,15卷。全書內容的組織結構大致分為4個部分: 1. 緣起,2. 經錄,3. 經序,4. 列傳。
1. 緣起(卷第1)。略記佛經形成之歷史。共有五篇,即“《集三藏緣記》第一,《 〈十誦律〉五百羅漢出三藏記》第二,《 〈菩薩處胎經〉 出八藏記》第三,《胡漢譯經文字音義同異記》第四,《前后譯出異記》第五”。對佛典成立情況、胡漢譯經的音義和新舊兩譯經典之間的不同名相,分別作了論述,可看做本書的序分。
2. 經錄(卷第2至第5)。是本書的中心部分。它以收錄了自后漢至西晉間譯出和撰集的611部佛典的《綜理眾經目錄》(道安撰,簡稱《道安錄》或 《安錄》,已亡佚)為基礎,對 《安錄》中遺漏的佛典和東晉至梁代間新譯出的佛典加以訂正和增補,歸納為12大類,即: (1) 《新集撰出經論錄》、(2) 《新集條解異出經錄》、(3) 《新集表序四部律錄》、(4) 《新集安公古異經錄》、(5) 《新集安公失譯經錄》、(6) 《新集安公涼土異經錄》、(7) 《新集安公關中異經錄》、(8)《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9) 《新集抄經錄》、(10)《新集安公疑經錄》、(11) 《新集疑經偽撰雜錄》、(12)《新集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錄》。因注出異譯、失譯、疑偽經典而對 《安錄》有所增訂,故一律稱為 “新集”。總共著錄經、律、論約2000余部,4000余卷。另外還有疑偽經目約40余部,50余卷。
3. 經序(卷第6至第12)。共收集經、律、論的序文和后記110篇。后一卷,即第12卷收錄《法論目錄》(陸澄撰)、《法集錄序》(竟陵王撰)和僧佑自撰各書目錄,共10篇。前后總計120篇,其作者,則包括康僧會、道安、支敏度、竺佛念、支恭明、僧浚、支道林、慧觀、僧肇、慧遠等名流。
4.列傳(卷第13至第15)。主要收錄與譯經有關的23人的傳記 (其中,外籍譯21人,余則為知名的華籍義學譯人),對他們的生平事略均作了記述,成為后世高僧傳的先驅。
《出三藏記集》在佛典目錄學中占重要地位。這主要表現在上述四部分類法上。在僧佑以前,佛典目錄著述有道安之 《綜理眾經目錄》、《支敏度錄》、《竺道祖錄》、《眾經別錄》、《王宗錄》、道慧 《宋齊錄》等(均已亡佚),但它們在總體上皆采取單一結構的分類法,即錄前有總序,中間排列書名、卷數、作者,每一類畢,總其家數,條其流別而已。而本書采取的這四部分類法,卻跳出了以往目錄的窠臼。它基于譯經史和佛典流傳的角度,不僅補以往目錄之不足,而且為我們今天考察梁以前佛典翻譯狀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正如僧佑序說:“緣記撰則原始之本克昭,名錄詮則年之目不墜,經序總則勝集之時足征,列傳述則伊人之風可見”。如此分類法,才可以完整地反映佛典的翻譯和流傳情況。而且,本書的分類方法,對后世影響頗大。如僧紹《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已亡佚)、寶唱之《梁世眾經目錄》、法經之《眾經目錄》以及后來智升所撰之《開元釋教錄》等,幾乎完全采用本書的分類方法。
該書的“經序”部分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近人陳垣撰《中國佛教史籍概論》說: “本書之特色,全在第三方式之經序,為其他經目所未有,可以考知各譯經之經過及內容,與后來書錄解題、書目提要等用處無異。其后記多記明譯經地點及年月日,尤可寶貴。朱彝尊撰《經義考》,每經錄其前序及后跋,即取法于此?!端膸焯嵋丰尲翌愔^其取法《開元釋教錄》,非也”。并說:“至其中經序后記,皆為六朝人著作。嚴可均輯《全南北朝文》,將此書七卷全數采取,散入南北朝文中,可謂探驪而得其殊者矣”。其在文獻學上之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該書 “列傳”部分所錄之僧傳,是現存最古之僧傳,其史料和敘述方法,被后來寶唱的《名僧傳》、慧皎的《高僧傳》等所采用,是考察后來僧傳之沿革及變遷的主要依據。
但該書也有不足之處。在分類上,未明確表示出反映時代趨勢的大乘與小乘的區分; 在記述上,則側重于記述南朝所譯經典,對北朝譯經的記述,綜括不夠,因而不免有所遺漏。盡管如此,但作為一部現存最古的佛典目錄,自有其一定的價值。
該書歷來應用者多,研究者少。近人陳垣著《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對本書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可資參考。
參考文獻
- 1. 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中華書局,1962。
- 2.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華書局,1955。
- 3. 郭朋: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齊魯書社,1986。
- 4. 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教》,第4輯,知識出版社,1989。
上一篇:《兵鏡類編》的主要內容,《兵鏡類編》導讀
下一篇:《初刻二刻拍案驚奇》的主要內容,《初刻二刻拍案驚奇》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