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的文獻·宋代文學的典籍·總集·宋人編選的詩文詞總集
宋人編選的詩文詞總集,較唐、五代人所編同類著作要多得多。據初步統計,見于宋、明人書目著錄的即達三百多種,流傳至今的有八十多種(包括殘本)。
(1)詩文總集
《會稽掇英總集》20卷,孔延之編;《續集》5卷,黃康弼編 熙寧五年(1072)孔延之自序稱,他自官會稽(宋時越州,今浙江紹興)以后,就“申命吏卒,遍走巖穴,且攟之編蘊,詢之好事,自太史所載,到熙寧以來,其所謂銘志歌詠,得八百五篇,為二十卷,命曰《會稽掇英總集》”。今存《續集》5卷,乃熙寧末程師孟知越州時同僚的贈行詩,時人黃康弼輯為一編,與會稽沒有多大關系,只是附《掇英總集》而行,后人誤題為“續集”。《會稽掇英總集》今以兩部明抄本為古。一是明祁氏淡生堂本,上有清四庫館臣墨校,當為《四庫全書》底本,今藏臺北“中央圖書館”。二是錢谷手寫本,今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南京圖書館藏有影錢氏抄本。刊本只有道光元年(1821)山陰杜氏浣花宗塾本,以傳抄《四庫全書》本為底本,今國家圖書館有著錄。《四庫提要》評此書價值道:“所錄詩文,大都為搜巖剔藪而得之,故多出名人集本之外,為世所罕見。如大歷浙東唱和五十余人,今錄唐詩者或不能舉其姓氏,實賴此以獲傳。其于唐宋太守題名壁記,皆全錄原文,以資考證,裨益良多。其搜訪之勤,可謂有功于文獻矣……其精博在《嚴陵》諸集上也。”
《嚴陵集》9卷,董棻編 嚴陵即宋睦州(今浙江建德)。這也是一部地方總集,編成于紹興初,知軍州董棻主其事。紹興九年(1139),董氏為集作序,敘述編纂緣起、收文體例及命名之義:“茲者棻與僚屬修是州圖經,搜訪境內斷殘碑版,及脫遺簡編,稽考訂正,既成書矣,因得逸文甚多。復得郡人喻君彥先悉家所藏書討閱相示,又屬州學教授沈君傃與諸生廣求備錄,時以見遺,乃為整比而詳擇,凡自隋以上在新安郡者,自唐以后迄國朝宣和以前在睦州者取之,其未嘗至而賦詠實及此土,如唐韓文公,近世司馬溫公、蘇東坡、黃魯直,蓋不得而不錄也。其有名非甚顯、嘗過而賦焉,一篇一詠膾炙人口者,蓋亦不得而遺也……總以州名而為之標目云。”《四庫總目》著錄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乃宋刻,今已散佚),《提要》評其得失道:“如司馬光《獨樂園釣魚庵詩》,本作于洛中,以首句用嚴子陵事,因牽而入于此集,未免假借附會,沿地志之陋習。然所錄詩文,唐以前人雖尚多習見,至于宋人諸作,自有專集者數人外,他如……(舉曹輔、呂希純等四十余人,此略),今有不知其名者,有知名而不見其集者,藉棻是編,尚存梗概,是亦談藝者所取資矣。”館臣所評允當,今人所編《全宋詩》《全宋文》,從是集中輯錄詩文甚多。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袁旭將此集刊入《漸西村舍匯刊》,《叢書集成初編》據以排印。
《皇朝文鑒》150卷,呂祖謙編 淳熙四年(1177)十一月,宋孝宗讀書坊所刊江鈿《圣宋文海》(今存宋刊殘本),頗為贊賞,因命臨安府校正刊板。時周必大輪直,奏言該書去取差謬,殊無倫理,莫若委館職官銓擇本朝文章,成一代大書。孝宗以為然。后二日,呂祖謙轉對,孝宗遂命其編纂。淳熙六年正月,祖謙以書進,凡150卷,目錄4卷,周必大奏請改名為《皇朝文鑒》。
此書收北宋時期詩文共二千五百余篇,分賦、各體詩、各體文共六十多個小類。由于此書系匯集宋開國以來近兩百年間的朝野文章,故去取甚艱,當時頗招物議。由于鑠于眾口,官府未刻,然不久即有刊本,《四庫提要》所謂“蓋官未刻而其后坊間私刻之”是也。最早刻于何時不詳,明人商輅及《南雍志》謂當時臨安府及書坊皆有刻版。麻沙劉將仕宅本及太平府小字本、新安郡齋大字本,皆流傳至今。明代刊本較多,主要有六本:一是天順八年(1464)嚴州府翻刻本,改《皇朝文鑒》為《新雕宋朝文鑒》或《宋文鑒》。二是弘治補刊天順本。三是正德間慎獨齋刊本,改書名為《大宋文鑒》。四是晉藩本,即嘉靖五年(1526)晉王朱知烊養德書院刊本,改題《宋文鑒》。五是萬歷間文林閣官版《校正重刊官板宋朝文鑒》。六是五經堂本,亦為坊刻,仍題《校正重刊官板宋朝文鑒》。各本都是一百五十卷,現皆有傳本行世。《四庫總目》著錄內府藏本,《提要》言及商輅序,當為天順本。《四部叢刊初編》據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本影印。瞿氏所藏,為宋嘉泰四年(1204)新安郡齋刻本,摹印精善,紙背有宋時紙坊朱記,是現存最古、最佳之本(其中闕脫部分,由清人張蓉鏡抄補)。1992年,中華書局出版齊治平校點本《宋文鑒》,即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校以國家圖書館所藏嘉泰四年刊元修本、明抄本、晉藩本及五經堂刻本(有傅增湘校)等。但《四部叢刊》影印瞿氏本雖善,其中抄補部分卻錯訛較多,空白處尤屢見,校點本皆予以補正。校點本附錄二種,書末附《宋文鑒篇目索引》及《作者索引》,極便使用。
《成都文類》50卷,程遇孫等編 是集乃袁說友慶元間知成都府時,組織僚士程遇孫等多人編成,故此書編者,或題袁說友,或題程遇孫,實際是集體成果。袁說友于慶元五年(1199)二月作序,述編纂體例道:“斷自漢以下,迄于淳熙,其文篇凡一千有奇,類為十一目,厘為五十卷。”所謂“類為十一目”,其目為:卷一,賦;卷二至一五,詩;卷一六至一七,詔、策、制;卷一八,表、疏、笏記;卷一九至二一,書;卷二二至二三,序;卷二四至四六,記;卷四七,雜記(檄、難、牒);卷四八,箴、銘、贊、頌;卷四九,雜著;卷五○,誄、哀辭、祭文。是書的纂輯,大有功于成都地區古代文獻的保存與流傳。明人楊慎撰《全蜀藝文志》,即以此書為藍本。《文類》編成之后,大概曾在慶元中付梓,現已不傳。現存最早的是明刊本,刻于何時不詳,或說是明初,或說在嘉靖、萬歷間。此本大陸只有殘本,臺北“中央圖書館”、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有完本。《四庫全書》著錄兩淮鹽政采進本,文字與明刊本基本相同。
《天臺集》3卷、《天臺集別編》1卷、《天臺續集》3卷、《天臺續集別編》6卷,李庚、林表民編 《天臺集》《天臺續集》皆李庚原編、林師蒧等補編,《天臺集別編》《天臺續集別編》則是林師蒧的兒子林表民裒輯的。這是一部宋臺州(今浙江臨海)的地方總集。李庚所編本,南宋嘉定元年(1208)已經付梓,而林表明編《續集別編》第六卷時,已在淳祐十年(1250),前后相距四十余年,誠如《四庫提要》所說:“蓋父子相繼甄輯,歷四十年而后成書也。”宋槧久已失傳。《四庫總目》著錄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乃明刻本。除四庫本外,今只存抄本及《臺州叢書續編》本。
(2)詩總集
《二李唱和集》1卷,李昉編 宋初詩壇受元、白影響,唱和之風甚盛,現存李昉編《二李唱和集》1卷,即此種風氣下的產物。所謂“二李”即李昉、李至。原書編于太宗端拱元年(988),收詩123首。其本國內久已失傳,清光緒間貴陽陳榘在日本東京書肆得古本影寫殘本,遂重價購之,歸國后乃亟付梓,時人以為繕刻精審,唯惜原本缺頁不少。陳氏刻本,收入《貴陽陳氏所刻書》,今極罕見,唯上海圖書館著錄一部。陳氏所刻板片,后歸羅振玉,而羅氏于宣統元年(1909)游日本京都,于富岡氏處見所藏是書影宋舊刊本,陳刻本所缺之頁,大多可以據補(只差第13頁),于是影寫以歸,次年據舊板補刻。1914年,又印入所輯《宸翰樓叢書》。今人所編《全宋詩》,李昉、李至詩即以《宸翰樓叢書》本為底本,再補入集外逸詩。
《九僧詩集》1卷,陳充編 “宋初九僧”(希晝、保暹、文兆、行肇、簡長、惟鳳、惠崇、宇昭、懷古),皆宋太宗至仁宗時沙門,是宋初“晚唐體”的代表作家群。陳充輯編《九僧詩》,收詩110篇。又有景德五年(1008)張亢編本,宋人疑其為“節本”。后世所傳,乃明末毛氏汲古閣影宋本《九僧詩集》,即宋季杭州書商陳起所刊書棚本《增廣圣宋高僧詩選》的前集,收詩134首。此本當是陳氏書坊在陳充本的基礎上“增廣”而成。汲古閣影宋本,今藏國家圖書館。1921年,李之鼎將傳抄本《圣宋九僧詩》1卷、《補遺》1卷刊入《宋人集》丙編。今人所編《全宋詩》,據《增廣圣宋高僧詩選》前集悉數收入九僧名下,另補入逸篇零句。
《西昆酬唱集》2卷,楊億編 真宗景德中,楊億與錢惟演、劉筠等在秘閣修《冊府元龜》,“因以歷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發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楊億《西昆酬唱集序》),最后由楊億編為2卷。據楊序,參與唱和的作者共18人,五、七言律詩247首。但現存本為17人,250首。據祝尚書考證,傳本當脫王曾,原收有他的詩一首;今本250首中,有4首疑是偽作(見《〈西昆酬唱集〉二考》,《文獻》2001年第2期)。《西昆酬唱集》對當時文風影響甚大,“西昆體”之名由此成立。歐陽修《六一詩話》說:“蓋自楊、劉唱和,《西昆集》行,后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之‘昆體’。由是唐賢諸詩集幾廢而不行。”“西昆體”乃是學李商隱而過,有矯宋初“白體”淺俗之功,但也產生了嚴重的流弊。此編現傳以明嘉靖間玩珠堂刊本為早,《四部叢刊》據以影印,頗易睹。入清,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朱俊升聽香樓本。《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汪如藻家藏本,即朱氏本。此本清人以為是《西昆集》的善本(顧廣圻《思適齋書跋》卷四稱“世以朱本為善”),后來各本,皆祖是刻,如嘉慶間《浦城叢書》本,咸豐時伍氏《粵雅堂叢書》本,光緒間徐榦又據以刻入《邵武徐氏叢書》。除朱氏本系統外,清初(具體年代不詳)有周楨、王圖煒注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影印。近人有兩個注本,一是王仲犖注本,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二是鄭再時箋注本,該本是鄭氏于20世紀40年代所作箋注稿本,1986年齊魯書社影印出版。
《古今歲時雜詠》46卷,宋綬、蒲積中編 是集為宋初人宋綬原編,收宋以前吟詠歲時節令之作一千五百多首,稱《歲時雜詠》。南宋紹興間,蒲積中補輯宋人詩歌一千二百多首,更名為《古今歲時雜詠》,并刊版。宋本久佚,元、明以后未重刊,長期以抄本流傳。今國家圖書館藏有明石城書屋抄本6冊,又明抄本9冊。南京圖書館、臺北“中央圖書館”、日本靜嘉堂文庫等亦藏有舊抄本。《四庫總目》著錄江蘇巡撫采進本,當也是抄本。是集存有大量唐、宋人佚詩,有較大的文獻價值。今有徐敏霞校點本(收入遼寧教育出版社《新世紀萬有文庫》,1999)。
《江西宗派詩集》 “江西詩社宗派”,以呂本中所作《江西詩社宗派圖》而得名,該圖說明詩派源流和主要詩人,包括“宗派之祖”黃庭堅,共25人(一說黃氏不在25人之中)。南宋間,有人編刊《江西宗派詩集》。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十月,楊萬里作《江西宗派詩序》,稱程叔達帥江西,“自山谷外,凡二十有五家,匯而刻之于學官”。南宋末所傳,為35家、137卷之本,包括所謂“續派”13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五。然《解題》在卷二○著錄《江西詩派詩集》25家,各集之和為162卷,兩不相符。《宋史·藝文志》著錄“呂本中《江西宗派詩集》一百十五卷,曾纮《江西續宗派詩集》二卷”。要之,《江西宗派詩集》當日并非同時付梓,即所謂“刻非一時,成非一手”,故文獻記載歧出,且絕大多數亡佚已久,欲準確、完整地表述其完帙概貌,已十分困難。《詩派》本現僅存饒德操《倚松老人集》、韓駒《陵陽集》及《晁叔用集》《謝幼槃集》、《呂東萊詩集》,凡五家,皆有“慶元己未(五年,1199)校官黃汝嘉校刊”題記一行。
《坡門酬唱集》23卷,邵浩編 是集乃邵浩輯蘇軾兄弟及門人同題唱和之作。紹熙元年(1190)四月,邵浩作《蘇門酬唱引》,略曰:“取兩蘇公之詩讀之……為之諷誦諦繹,至忘寢食者幾年……既又念兩公之門下士黃魯直、秦少游、晁無咎、張文潛、陳無己、李方叔,所謂六君子者,凡其片言只字,既皆足以名世,則其平日屬和兩公之詩,與其自相往復,決非茍然者。因盡摭而錄之,曰《蘇門酬唱》。”后來他接受謝諤的建議,改《蘇門酬唱》為《坡門酬唱》,以突出蘇軾。《四庫提要》敘述該書的結構為:“前十六卷為軾詩;而轍及諸人和之者,次轍詩四卷,次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等詩三卷,亦錄軾及諸人和作。惟李廌闕焉,其不在八人之數。而別有繼和者,亦皆附入,為注以別之。”書初刊于紹熙元年,原刊本今尚傳世,藏臺北“中央圖書館”。清宣統間,貴池劉氏玉海堂曾將紹熙本影刊,為《玉海堂景宋叢書》之八。《四庫全書》著錄江蘇巡撫采進本。國家圖書館藏有清影宋抄本一部。《四庫提要》評其價值時說:“其詩大抵同題共韻之作,比而觀之,可以知其才力之強弱,與意旨之異同,較之散見諸集,易于互勘,談藝者亦深有裨也。”
《四靈詩》4卷,葉適編 所謂“四靈”,即徐照(字靈暉)、徐璣(號靈淵)、翁卷(字靈舒)、趙師秀(字靈秀),四人皆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字號中皆帶“靈”字,作詩又同師晚唐,故世稱“永嘉四靈”。據許棐《跋四靈詩選》(見《融春小綴》),葉適所選四靈詩總數為“五百篇”,由臨安陳氏書棚刊行。《讀書附志》卷下著錄“《四靈詩》四卷”,當即其本。陳氏刊本久已失傳。明萬歷中潘是仁輯刊《宋元四十三家集》,其中徐照《芳蘭軒詩集》5卷、徐璣《二薇亭詩集》4卷、翁卷《葦碧軒詩集》4卷、趙師秀《清苑齋詩集》四卷,一般認為即葉適選本,而卷數蓋經潘氏重厘。清嘉慶六年(1801),顧修收入《南宋群賢小集》中的四靈詩,以及后來樂清鄭見田息耒園刊《四靈詩集》、冒廣生永嘉詩人祠堂叢刻《永嘉四靈詩集》等,皆源于潘刻本。《四庫全書》著錄鮑士恭家藏本,亦當由潘氏本出。以上諸本,收四人詩凡504首(徐照117首、徐璣108首、翁卷138首、趙師秀141首),與葉適所選“五百篇”之數大致相合。四靈詩除葉適選本外,宋代還有合刻別集本。合刻別集本凡8卷(《徐照集》3卷、《徐璣集》2卷、《翁卷集》1卷、《趙師秀集》2卷),即陳氏《直齋書錄解題》卷二○著錄之本。其中《徐照集》《徐璣集》宋刻殘本,康熙間忽從錢氏絳云樓散出,歸毛氏汲古閣,遂傳于世。合刻別集本雖殘缺不全,但就存卷而論,收詩遠多于選本。如《徐照集》存詩267首,比徐照詩選本《芳蘭軒集》 多詩150首。于是后代刊本遂合總集、別集殘本而刊之,如1928年永嘉黃群《敬鄉樓叢書》本,198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陳增杰校點本《永嘉四靈詩集》等皆是。
《昆山雜詠》3卷,龔昱編 是書乃南宋嘉定初龔昱輯錄唐以來有關昆山(今屬江蘇)的題詠詩。開禧三年(1207)秋,儀真徐挺之為昆山縣令,將其刊于縣齋。開禧刊本今尚傳世,藏國家圖書館。1986年,中華書局將宋刊本影印入《古逸叢書三編》。龔氏猶有《續編》百篇,佚之已久。1914年,趙詒琛將摹寫宋本刊入《峭帆樓叢書》。明嘉靖至隆慶間,王理之、俞允文先后輯得晉、唐、宋、元以來諸名家詠昆山的詩歌數百篇,以類編次,勒為28卷,也叫《昆山雜詠》,今有傳本。
《江湖集》,陳起編 這是以“江湖”命名的系列叢編,主要收宋末江湖詩人的詩歌作品,但現存的個別集子偶爾也收有文章。原有多少集,每集又有多少種,現都難以確考,甚至連諸集是否皆為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陳氏所刊,陳氏是否指陳起,學術界都有爭議。根據文獻,除《江湖集》外,還有《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續集》《中興江湖集》等名目。所收各家皆有集名,而且各自獨立,與前述《江西宗派詩集》類似。《江湖集》唯《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五著錄,但只9卷。明初,《中興江湖集》傳本尚夥,《文淵閣書目》卷一○著錄達三部之多。《晁氏寶文堂書目》卷上《詩詞》著錄“《江湖》前、后、續集,宋刻”,且有“《中興江湖集》”。“江湖”小集宋槧本,曾流傳到清代,相繼為曹寅(楝亭)、郎溫勤、吳允嘉等收藏,最后散佚(詳鮑廷博《南宋群賢小集目錄跋》)。
清人、近人將傳世舊題陳氏所刊宋人小集抄本匯為一書重新印行,主要有兩種,即 《南宋群賢小集》《南宋群賢六十家小集》。前者乃石門顧修讀畫齋于嘉慶六年(1801)以吳焯所輯64家小集為基礎重編而成,后者乃宣統元年(1909)鄧邦述購得毛氏汲古閣影抄本宋人小集60家,1922年上海古書流通處據以影印。1923年,上海古書流通處又將陳立炎所得知不足齋另一宋人小集抄帙凡8家9種,續印為《南宋八家集》。題“陳起編”的舊抄本,今尚有多帙傳世,如國家圖書館藏抄本《宋四十名家小集》、清冰蕸閣抄本《六十家名賢小集》78卷等。《四庫總目》著錄浙江采進本《江湖小集》,凡62家95卷。《四庫全書》除著錄《江湖小集》外,又著錄四庫館臣所輯《江湖后集》24卷66家(《四庫提要》列有各家姓名,此略),許多不成卷帙,然原皆有集,有的且不止一集。宋季江湖詩人之作,頗賴館臣輯本得以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彌足珍貴,故讀畫齋刊《南宋群賢小集》,亦從文瀾閣本《四庫全書》中抄出附刊。又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卷下著錄“《中興群公吟稿》四十八卷”,完帙久佚,清鮑氏知不足齋藏有宋槧本《中興群公吟稿戊集》7卷,石門顧氏讀畫齋刊《南宋群賢小集》時,曾附刻之,《四庫全書》亦曾收錄。黃丕烈曾得宋刻殘帙,也只有7卷(然非鮑氏本),此殘宋本今藏天津圖書館。1920年,印鑄書局曾將其影印,今有著錄。總之,《江湖集》至今還有不少難解之“謎”,刊有“臨安府棚北大街陳宅書籍鋪印行”的宋刻本,只存《棠湖詩集》一種,乃毛氏汲古閣舊物,今藏天津圖書館,但該本并無“江湖”字樣,不知是否在《江湖》諸集之中。誠如《四庫提要·江湖后集提要》所云:“其書刻非一時,版非一律……輾轉傳抄,真贗錯雜,莫詳孰為原本。”
《增廣圣宋高僧詩選》1卷、《后集》3卷、《續集》1卷,陳起編 是書題陳起編,無序跋,編刊情況不詳。宋本久佚。顧氏讀畫齋曾據傳抄本刊為巾箱本,今未見著錄,而所刊《南宋群賢小集》中有之。除此本外,傳世皆抄帙。國家圖書館藏有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本二冊。瞿氏鐵琴銅劍樓曾庋藏黃丕烈舊藏影抄宋本,其《藏書目錄》卷二三著錄,詳記書的結構和收詩情況道:“其前集一卷即九僧詩也。《后集》為贊寧三首,智仁三首,鑒微二首,尚能六首,子熙四首,用文六首,文瑩二首,秀登三首,惠璉七首,惠嚴四首,顯萬九首(按:以上卷上),延壽、智圓各三首,遵式九首,重顯一首,契嵩三首,寶一首,惟政二首,仲休、顯忠、清晦、南越、楚巒各一首,道潛三十二首(按:以上卷中),善權十五首,梵崇十七首,曇潁一首,清順二首,元照、曉瑩各一首,曇瑩五首,仲皎、希雅各一首(按:以上卷下)。《續集》為秘演七首,擇鄰、清外各一首,蘊常七首,正勤、昭符各一首,法具四首,如璧六首,惠洪八首,道全、守璋、希顏、守銓各一首,正宗四首,繼興、遇昌、益各一首,法平、慧梵各二首。”此本如今也收藏在國家圖書館。丁丙曾藏此書舊抄本兩部,一部為《圣宋高僧詩選》1卷《后集》3卷《續集》1卷,另一部為《增廣圣宋高僧詩選》3卷《后集》3卷《續集》1卷,及元陳世隆輯《宋僧詩選補》3卷,其《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八著錄,今皆藏南京圖書館。
《兩宋名賢小集》380卷,陳思、陳世隆編 是書亦為叢編,收兩宋詩人小集甚夥,少者四五首,多者達三四百首,其中包括舊題陳起所刊《江湖》諸集六十余家。與《江湖》諸集相似,此書的編者及流傳,也多難解之謎。《四庫全書》著錄汪如藻家藏本,《提要》以為編者出于偽托,“然編詩之人雖出贗托,而所編之詩則非贗托,宋人遺稿,頗藉是以薈粹,其搜羅亦不謂無功,黎丘幻技,置之不論可矣”。現代學者又以為這部書確是陳思編和陳世隆增補的(詳參胡念貽《南宋〈江湖前、后、續集〉的編纂和流傳》,《文史》第16輯)。究竟如何,尚待研究。《兩宋名賢小集》除四庫全書本外,尚有多部抄本傳世,至今沒有印本。
《詩家鼎臠》2卷 是編無舊刊本,不署編輯人姓名。今以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卷一一五著錄之朱彝尊舊藏抄本為古。該本有勞權校,并作題識二則,其二據宋陳景沂《類編花果卉木全芳備祖》前集卷一九“桐花類”引《鼎臠集》詩,“則方士繇《崇安分水道中》后二句也,始信此書出宋人所選,不必以未見著錄致疑矣”。勞氏舉例精彩,足證是書為宋代舊籍。《四庫總目》著錄汪如藻家藏本,《提要》以所收多江湖詩人作品,認為其性質如“陳起《江湖小集》之類”,又說:“上卷凡五十八人,下卷凡三十七人,每人各著其里居字號,為例不一。所存詩多者十余首,少者僅一二首,蓋取嘗臠一鼎之意,故以為名。其間家數太雜,時代亦多顛倒,編次頗為無緒。然宋末佚篇,賴此以存者頗多,亦未可以書肆刊本忽之矣。”除四庫本外,今上海圖書館藏有陸惠疇題跋之清抄本,南京圖書館所藏丁氏書中亦有清抄本,錄有勞權校跋。
(3)文總集
《圣宋文選全集》 是書編者及原有卷數不詳,現存32卷。據考證,它當成書于北宋末,是現存最早的宋人編選的本朝文章總集。凡選文14家:歐陽修2卷,司馬光3卷,范仲淹1卷,王禹偁1卷,孫復2卷,王安石2卷,余靖1卷,曾鞏2卷,石介3卷,李清臣5卷,唐庚1卷,張耒7卷,黃庭堅1卷,陳瓘1卷。今存宋刊殘本兩部,一藏國家圖書館,一藏南京圖書館,皆32卷。《四庫總目》著錄浙江巡撫采進本,也是32卷,《提要》稱“宋人選宋文者,南宋所傳尚夥,北宋惟此集存耳。其賅備雖不及《(宋)文鑒》,然用意嚴慎,當為能文之士所編,尤未可與南宋建陽坊本出于書賈雜抄者一例視之也”。
《三蘇先生文粹》70卷 元祐黨禁時,三蘇(蘇軾及其父洵、弟轍)的各類詩文集被嚴禁,但仍在私下流傳。“靖康之難”后,黨禁解,三蘇文大行于世。宋孝宗尤喜三蘇文,故三蘇及其門人之各類詩文選集,乾道以后大量編行,現在還傳世的有游孝恭編《標題三蘇文》、不詳編者的《重廣眉山三蘇先生文集》等。《三蘇先生文粹》是影響較大的一種。其后有不知編者名的《重廣分門三蘇先生文粹》,又有七十卷本和一百卷本之分,今皆傳世。
《三蘇先生文粹》70卷,無序跋,編者不詳,不見于宋人書目。卷一至卷一一蘇洵文,68篇; 卷一二至卷四三蘇軾文,279篇;卷四四至卷七○蘇轍文,312篇。今存宋刊本四部(有的是殘帙)。國家圖書館所藏為宋婺州吳宅桂堂刊本,孔凡禮校點《蘇軾文集》,曾用作校本。除宋本外,猶存明槧。今浙江圖書館及日本內閣文庫藏有明嘉靖十年(1531)金鰲刊本,版式與宋本同,前人認為足稱善本。《三蘇先生文粹》雖是三蘇文選本,但篇章、字句皆可校補文集本,不可小覷。《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三著錄宋刊本《三蘇文粹》時,寫道:“老泉文有《洪范》三論及后序、《辨奸論》為《嘉祐集》不載。東坡文有《邇英進讀》、評史、評文選等篇為七集本不載,當取諸大全集本。潁濱文有諸論為四集本不載者,皆取諸《古史》。文中字句,多與集本不同,亦互有得失,可資參校。”
《古文關鍵》2卷,呂祖謙編 呂祖謙除編《皇朝文鑒》外,又編有我國最早的批點文章總集之一《古文關鍵》。今傳《關鍵》無原編序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五著錄道:“《古文關鍵》二卷,呂祖謙所取韓、柳、歐、蘇、曾諸家文標抹注釋,以教初學。”《宋史·藝文志》載“呂祖謙《古文關鍵》二十卷”,《四庫提要》以為“誤增一‘十’字”。其實《宋志》著錄的是注釋本。原編本2卷,蔡文子作注,遂擴為20卷,今國家圖書館藏有宋刻二十卷本。《四庫總目》著錄江蘇巡撫采進本,為明嘉靖刊本。《提要》曰:“取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張耒之文凡六十余篇,各標舉其命意布局之處,示學者以門徑,故謂之‘關鍵’。卷首冠以總論、看文、作文之法。”清康熙時有徐氏刊本,《金華叢書》據康熙本重刻。乾隆十八年(1753),又有浙西顧氏讀畫齋刊本,今存。日本有翻刻本,今存文化元年(1804)刊本。
《經進三蘇文集事略》100卷,郎曄編注 是編為三蘇文選注本,現僅存宋刻殘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四部叢刊初編》曾用烏程張氏、南海潘氏所藏兩宋刊殘本拼合影印,《四部叢刊書錄》曰:“坡集今唯烏程張氏藏上半部,南海潘氏藏下半部,皆宋槧本,兩本湊合,尚缺五卷。六十卷末亦缺數頁,然亦僅有之秘本矣……缺卷以成化本補其白文。”民國年間,上海蟫隱廬刊羅振常輯本《經進三蘇文集事略》,包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60卷《考異》(考異乃錄存所校各本之異文,下同)4卷、補遺1卷、續補1卷(以上民國九年[1920]刊);《經進欒城文集事略》1卷《考異》1卷,最后為《郎氏事輯》1卷,亦民國九年刊;《老泉先生文集》12卷《考異》1卷;《經進嘉祐文集事略》1卷《考異》1卷、《老泉先生文集補遺》2卷(以上民國十七年[1928])刊。羅氏發現《東萊標注三蘇文集》《東萊集注類編觀瀾文集》等書之注,即取于郎注,于是欲部分地恢復《經進三蘇文集事略》之舊。但篇帙取于他書,文字未必盡是郎注,故其書不大為學界所重。1957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出版龐石帚校點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以《四部叢刊》影印宋本為底本,校以蟫隱廬本、寶華庵本及大全集本等。
《蘇門六君子文粹》70卷 是集編者不詳。未見宋人書目登錄,宋槧久已失傳。《四庫提要》曰:“卷首凡例稱,或傳為陳亮所輯。然亮輯《歐陽文粹》,序載《龍川集》,而此書之序無考,則未必出于亮也。”明《晁氏寶文堂書目》卷上著錄,不詳何本。明末毛氏汲古閣曾有刻本,《汲古閣校刻書目》述其結構道:“《蘇門六君子集》,《豫章》四卷,五十六頁;《淮海》十四卷,一百五十九頁;《宛丘》二十二卷,三百八頁;《濟南》五卷,八十頁;《濟北》二十一卷,三百八十一頁;《后山集》四卷,四十九頁。共一千三十三頁,序例、雜著三十九頁。”明崇禎六年(1633),有新安胡潛武林刊本,錢謙益為之序,今大陸及臺灣藏有此本多達二十余部。日本內閣文庫、尊經閣文庫、靜嘉堂文庫等亦有藏本。所收文章多有刪削。《四庫總目》著錄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提要》曰:“頗有一篇之中刊去首尾繁文,僅存其要語者。觀其所取,大抵議論之文居多,蓋坊肆所刊,以備程試之用也。”
《圣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150卷,魏齊賢、葉棻編據紹熙元年(1190)許開序,是書乃魏齊賢、葉棻合編,所取皆“世用之文”,即以四六駢體文為主。20年之后的嘉定三年(1210)夏,宋均又作跋,知魏、葉所編原為100卷,刊后盛行,于是又補編為150卷。后人或嫌其冗雜,然保存宋人文章特別是四六文之功,仍不可沒。朱彝尊《播芳文粹跋》曰:“具列姓氏凡五百二十家,富哉言矣,然其所錄不盡皆醇。”(《曝書亭集》卷五二)《四庫提要》亦曰:“是編皆錄宋代之文,駢體居十之六七。雖題曰五百家,而卷首所列姓氏實五百二十家,網羅可云極富。”宋刻殘本107卷(卷次多經挖改),今藏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亦藏有殘帙。傳抄本則有明、清抄本百卷(或改子目為正目,為110卷、126卷)本、清抄一百五十卷本兩類,當分別源于初編、增編兩本,后者收文較前者豐富得多。除上述外,今猶存朝鮮古活字殘本。
《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300卷 此書乃慶元三年(1197)眉山書隱齋刊,有“咸陽書隱齋”手書跋。眉山王偁于慶元二年六月既望作序,稱“鄉人有欲集國朝文人勝士之文刊為一集者”云云。既稱“鄉人”,則此書乃眉山人所編。《中國版刻圖錄》(圖版223)解題曰:“據慶元二年眉山王偁序,知此書為慶元間咸陽書隱齋刻本。書隱齋乃眉山書坊主人齋名,咸陽是其原籍。”楊紹和《楹書隅錄初編》著錄此書時,以為書隱齋跋“即編輯者之自序”。據跋文,是書編纂宗旨在匯聚所謂“經緯天人、發明道學、該貫今古”之文。趙希弁《讀書附志》卷下著錄道:“《國朝二百家名臣文粹》三百卷。右論著二十二門,策四門,書十門,碑記十二門,序六門,雜文八門,總目六,分門六十二。”此書今存宋刻殘本六帙,版本相同,卷數皆去“三百”甚遠。最多的是國家圖書館所藏海源閣舊藏本,為197卷(卷次經挖改)。另一帙41卷,今亦藏國家圖書館,與一百九十七卷本所標卷次相同者,收文不全同,可證前本卷次曾經挖改。其他幾個殘帙分別藏上海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及臺北“中央圖書館”,卷數都很少。除殘宋本外,此書別無他本。各帙雖皆殘缺不全,但它保存了宋代大量無集作家之文,可稱宋人文章淵藪,異常珍貴,文集文本之脫訛衍倒,往往也可據以校正。
(4)詞總集
《群賢梅苑》10卷,黃大輿編 是集專輯詠梅詞,西蜀人黃大輿自序道:“己酉(建炎三年,1129)之冬,予抱疾山陽,三徑掃跡。所居齋前,更植梅一株,晦朔未逾,略已粲然。于是錄唐以來詞人才士之作,以為齋居之玩。目之曰《梅苑》者,詩人之義,托物取興,屈原制《騷》,盛列芳草,今之所錄,蓋同一揆。 ”周《清波雜志》卷一○謂該書收詞四百余闋。是書宋、明書目極少著錄,亦無舊刻傳世。《皕宋樓藏書志》卷一二○著錄“汲古影宋本”,今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揚州詩局刊《楝亭藏書十二種》,有《梅苑》10卷,目錄為508首,卷五、卷一○有殘闕,實止存412首。1921年上海古書流通處有影印本。《四庫總目》著錄山東巡撫采進本,收詞數與楝亭本同。1919年,李祖年圣譯樓刊《群賢梅苑》10卷附校勘記1卷,曹元忠序稱其底本為陳氏書棚本。1931年,趙萬里據李本卷五所補11首、卷一○所補7首,共18首,編為《群賢梅苑》1卷,刊人《校輯宋金元人詞》。所補佚詞,是從《永樂大典》等書中輯得的。從楝亭本目錄看,該本收詞多于《清波雜志》所記,顯然已非黃氏原編之舊。蓋傳至后世之本,曾經他人補輯(一般認為即陳氏書坊所補)。《四庫提要》曰:“雖一題裒至數百闋,或不免于窠臼相因,而刻畫形容,亦往往各出新意,固倚聲者之所采擇也。”尤其是集中所收詞作者,多不知名,其保存文獻之功不可沒。
《樂府雅詞》3卷、《拾遺》2卷,曾慥編 紹興十六年(1146)上元日,曾氏作《樂府雅詞引》,述其編纂體例道:“予所藏名公長短句,裒合成篇,或后或先,非有詮次,多是一家,難分優劣,涉諧謔則去之,名曰《樂府雅詞》。九重傳出,以冠于篇首。諸公轉踏次之。歐公一代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眇,世所矜式。當時小人或作艷曲,繆為公詞,今悉刪除。凡三十有四家,雖女流亦不廢。此外又有百余闋,平日膾炙人口,咸不知姓名,則類于卷末,以俟詢訪,標目‘拾遺’云。”是書清以后所傳,已無宋、明舊槧。朱彝尊曾藏抄本,后為陸心源所得,《皕宋樓藏書志》卷一二○著錄道:“《樂府雅詞》三卷《拾遺》二卷,舊抄本,朱竹垞舊藏。”并錄朱氏康熙四十四年(1705)手跋。《四庫總目》著錄江蘇巡撫采進本,為《樂府雅詞》3卷、《補遺》1卷,蓋出于朱彝尊藏舊抄本。其后有嘉慶秦恩復《詞學叢書》本,咸豐伍氏《粵雅堂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據此本排印)。《四部叢刊初編》據鮑氏校本影印。關于是書價值,朱彝尊《樂府雅詞跋》謂“作長短句必曰‘雅詞’,蓋詞以雅為尚。得是編,《草堂詩余》可廢矣”。《四庫提要》亦曰:“慥自序謂涉諧謔則去之,當時艷曲謬托歐公者悉刪除之。則命曰雅詞,具有風旨,非靡靡之音可比。”要之,是編除存詞、存倚聲舊法外,還標志著南宋初詞論家“以雅為尚”之風轉盛。
《草堂詩余》2卷 此書失編者名,《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著錄,謂是“書坊編輯者”。據《四庫提要》考證,此書當編于慶元以前。宋本久佚,傳世以元槧為古。元槧有兩本,其中一本署“建安古梅何士信君實編選”。元本注有“新添”、“新增”字樣,說明曾經過刻印者的兩次增補。據統計,全書凡收詞367首,而初編僅269首,首次“新添”77首,第二次“新增”21首。“新添”者是誰,已不可考;“新增”應出于箋注者何士信之手。何氏當是宋末元初人。是書明代十分流行,刊本甚多,主要有明洪武遵正書堂刻本,成化劉氏日新書堂刊本,嘉靖間李謹刊本、顧從敬刊本(《四庫全書》著錄此本)、安肅荊聚刊本(《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此本),萬歷間李廷機刊本,還有楊慎評點本,沈際飛評注本,等等,都流傳至今。各本卷數不盡相同,有的又有補編,甚至增選明人詞。明人刻本雖多,不出分調編次、分類編次兩大類。對于《草堂詩余》選詞之評價,歷代學者持論不一,《四庫提要》較公:“詞家小令、中調、長調之分自此書始……朱彝尊作《詞綜》,稱草堂選詞可謂無目,其詬之甚至。今觀所錄,雖未免雜而不純,不及《花間》諸集之精善,然利鈍互陳,瑕瑜不掩,名章俊句,亦錯出其間,一概詆排,亦未為公論。”
《百家詞》 《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歌詞類》著錄郭應祥“《笑笑詞集》一卷”,有注曰:“自《南唐二主詞》而下,皆長沙書坊所刻,號《百家詞》。其前數十家皆名公之作,其末亦多有濫吹者。市人射利,欲富其部帙,不暇擇也。”從李璟、李煜《南唐二主詞》1卷到《笑笑詞集》,凡99家,128卷。今存彊村叢書本《笑笑詞》,卷首有詹傅序,末署“時太歲庚午嘉定三祀(1210)仲春既望”,卷末有滕仲因《笑笑詞跋》,據知長沙書坊主人姓劉,《笑笑詞》必源于《百家詞》本,刊竣于嘉定初。除《笑笑詞》外,傳世的不少詞集,疑皆源于《百家詞》本。
《典雅詞》 此書最早著錄于明《文淵閣書目》卷一○,凡39冊。至清初朱彝尊、倪燦方引起重視。繆荃孫《藝風堂藏書續記》曾著錄5冊14家。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也著錄有典雅詞本,今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國家圖書館藏有勞權校抄本《典雅詞》3冊10卷。南京圖書館也藏有清抄本。前人根據版式,認為它是南宋末陳氏書棚本,原刊有多少冊、多少家,已不可考。綜合諸家著錄,除去重復,今藏典雅詞本共計17家18種(張輯2種),子目為:1.阮閱《巢令君阮戶部詞》1卷,2.胡銓《澹庵長短句》1卷.3.曹冠《燕喜詞》1卷,4.趙磻老《拙庵詞》1卷,5.馮取洽《雙溪詞》1卷,6.程大昌《文簡詞》1卷,7.佚名《章華詞》1卷,8.劉子寰《篁㟽詞》1卷,9.黃公度《知稼翁詞》1卷,10.陳亮《龍川詞》1卷,11.陳允平《西麓繼周集》1卷,12.侯寘《懶窟詞》1卷,13.李好古《碎錦詞》1卷,14.李綱《丞相李忠定公長短句》1卷,15.歐良《撫掌詞》1卷,16.張輯《東澤綺語》1卷,17.張輯《清江漁歌》1卷,18.袁去華《宣卿詞》1卷。
《琴趣外篇》 題“琴趣外篇”之名的詞集,最早見于《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注琴趣外篇》三卷,江陰曹鴻注葉石林(夢得)詞。”清曹寅《楝亭書目》著錄《醉翁琴趣》等四種,抄本。季振宜《季滄葦書目》著錄“歐文忠、秦淮海、真西山《琴趣》四本,宋刻”。傳于今的有歐陽修《醉翁琴趣外篇》6卷,黃庭堅《山谷琴趣外篇》3卷,晁端禮《閑齋琴趣外篇》6卷,晁補之《晁氏琴趣外篇》6卷,趙彥端《介庵琴趣外編》6卷,見《景刊宋金元明本詞》《彊村叢書》《續古逸叢書》。前人以為此叢編本為南宋中葉閩中書肆所刻,與上述《典雅詞》一樣,原刻有多少家,已不可考。
《陽春白雪》8卷、《外集》1卷,趙聞禮編 《文獻通考》卷二四六引陳振孫《書錄解題》:“《陽春白雪》五卷,趙粹夫編。取《草堂詩余》所遺及近人之作。”是書因后世傳本為八卷,又有《外集》一卷,與《解題》著錄五卷本不同,故引起人們諸多猜測。清瞿世瑛跋清吟閣刊本,謂:“《文獻通考》載《陽春白雪》五卷……以為取《草堂詩余》所遺及近人之詞,而此選兼取《草堂》諸作,殆別一本歟?”此說近是。蓋趙氏原編本為5卷,后經人增補擴編,不遵原書體例。清代有影元抄本,今無著錄。現存明刻殘本,《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2冊,僅存1卷。舊本所傳甚稀,是編不至失傳者,特賴天一閣舊藏元趙孟草書寫本,鮑廷博曾借出用正書抄寫,遂傳于世。由于《四庫全書》未收此書,阮元遂用抄本進呈,進呈本已影印入《宛委別藏》。道光九年(1829),秦恩復刊《詞學叢書》,收有此編。次年,瞿世瑛清吟閣有刊本。秦、瞿兩刻本,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以為“瞿本較善,附校記三通”。咸豐三年(1853),南海伍氏將此集刻入《粵雅堂叢書》。是書近年印本較多。
《絕妙好詞》7卷,周密編 是書收南宋詞人132家,詞作382首,歷來頗受好評。張炎《詞源》卷下以“精粹”許之。朱彝尊《書絕妙好詞后》曰:“周公謹《絕妙好詞》選本雖未全醇,然中多俊語,方諸《草堂》所錄,雅俗殊分。”《四庫提要》也說:“去取謹嚴,猶在曾慥《樂府雅詞》、黃升《花庵詞選》之上。”當然,也有不同意見,如陳廷焯以為選者“局于一時聞見,即行采入,未窺各人全豹”(《白雨齋詞話》卷二)。是編宋、元刊本不傳,今以清康熙時柯煜刊本為古,稍后高士奇清吟堂再刻之,又有雍正時項氏群玉書堂重刻本,都由柯本出,傳本今存。
此書以厲鶚、查為仁同撰之《絕妙好詞箋》流傳最廣。箋注本有乾隆十五年(1750)查氏澹宜書屋刻本。《四庫總目》著錄紀昀家藏本,即箋注本。周密當日編《絕妙好詞》之后,似乎余興猶未盡,又往往在其眾多筆記中品評錄存好詞。余集從周密筆記等輯出《絕妙好詞》所未載之詞篇,編為1卷。道光八年(1828),錢塘徐楙重刻箋注本,即以《續抄》為名,將余氏所輯附刻之。同治、光緒間,是書刊刻甚多,計有查氏澹宜書屋本、會稽章壽康式訓堂本、覆錢塘徐氏本,以及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世界書局排印本等。鄭文焯嘗作《絕妙好詞校錄》,輯入光緒至民國間所刊《大鶴山房全書》。《四部備要》用會稽章氏同治十一年(1872)重刻本校點。1957年,中華書局用《四部備要》本紙型校訂重印為上、下二冊。近年有新刊本多種行世。
《花庵絕妙詞選》20卷,黃升編 此書編于淳祐間,前十卷曰《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始于唐李白,終于北宋王昴(卷一至八),方外、閨秀各為一卷(卷九、卷一○)附焉;后十卷曰《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始于康與之,終于洪瑹,黃升自作詞38首附錄于末。《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存宋刻本,藏國家圖書館。民國十三年(1924),武進陶氏涉園曾將宋本影印。明人刊有四本:萬歷二年(1574)龍丘舒伯明刻本,柏嵓胡氏刊本,萬歷四十二年(1614)秦堣刻本,毛氏汲古閣《詞苑英華》本。《四庫總目》著錄毛氏本。《四部叢刊初編》影印胡氏刻本《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而《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則影印無錫孫氏小綠天藏舒氏本。1958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花庵詞選》,用《四部叢刊》本斷句排印。明菇天成《重刻絕妙詞選引》嘆是編搜采之富,謂“得人二百三十,詞千三百五十。詞家之精英,可謂盡富盡美矣”。《四庫提要》評之曰:“(黃)升本工詞,故精于持擇。自序稱暇日裒集得數百家,而所錄止于此數,去取亦特為謹嚴,非《草堂詩馀》之類參雜俗格者可比。又每人名之下各注字號里貫,每篇題之下亦間附評語,俱足以資考核,在宋人詞選,要不失為善本也。”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魏晉南北朝詩文研究文獻·兩晉文學研究文獻·太康作家研究史料
下一篇:遼金元文學·遼金文學的文獻·總集、別集·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