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西方美學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本書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中國人民大學美學研究所共同編輯出版的《美學教學與研究叢書》中的一部,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教師張法同志根據自己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寫成,1990年3月出版。全書近22萬字,共分為3編。第1編寫的是1900到1950年這50年間西方美學演變情況,總起來說是古典美學在現代的演變以及現代美學基本范疇結構的建立。書中介紹了四個主要流派產生的四個對20世紀美學都有影響的范疇,即形式(形式主義)、表現(表現主義)、隱喻(精神分析)、荒誕(存在主義),它們結合在一起可算20世紀美學的基本范疇結構。指出20世紀前50年的美學探索充滿了迷惘、焦慮和悲壯。第2編,1950年到1960年,是20世紀美學體系重建的時代,也稱建造體系的時代,在這一時期,各家各派都想在各自所尋得的基點上,建立完整的美學體系,也確實建立起了這樣的體系。如象征符號學美學,主要代表是美國美學家蘇珊·朗格的《情感與形式》;現象學美學,主要代表是法國美學家杜夫海納的《審美經驗現象學》;還有原型批判美學,主要代表是加拿大學者諾斯洛普·弗萊的《批評的解剖》。第3編是1960年以后走向開放,從現代美學到后現代美學。1900—1960年從思想史劃分可稱為西方現代文化,50年代的美學重建,主要是現代文化的體系重建,1960年以后屬于后現代文化,作者介紹了這個時期的四個主要流派,即以后期維特根斯坦思想為指導的分析美學,解構主義,解釋學,法蘭克福學派,從而后現代文化的基本思想已經確立但尚未進入成熟期。本書材料豐富,結構嚴謹,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同時在文風上具有美學本性和生動性的可讀性。
上一篇:《龍龕手鑒》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萬葉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