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經治天下
[原文]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1]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注釋]
[1]子庶民:像對待子女一樣對待普通百姓。子,以之為子。
[譯文]
治理天下國家的大原則有九條:修身、尚賢、親愛親人、尊敬重臣、體恤群臣、慈愛百姓、招徠工匠、優待遠客、撫順諸侯。
[通解]
朱熹注解:“此列九經之目也。”
[原文]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譯文]
知道修身便能確立中道。能尊賢就不會困惑。和睦九族就不會招致親人的抱怨。尊敬重臣就不會遇事慌張混亂。體恤群臣,士人們會加倍回饋。慈愛百姓,百姓會努力上進。招徠工匠,國家就能百貨齊備、財源廣進。善待遠客,四方之人都來歸順。撫順諸侯,天下都會敬畏。
[通解]
朱熹注解:“此言九經之效也?!?/p>
[原文]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譯文]
齋戒沐浴,衣飾整齊,不合于禮的事不做,以此來修身。
驅逐小人,與美色保持距離,輕視財物而重視德行,以此來尊賢。
提高他們的爵位,增加他們的俸祿,與他們好惡一致,以此來團結親族。
安排足夠的下級官員供其指揮,使其能集中精力處理大事,以此來撫慰重臣。
對待他們有誠信,供養他們有重祿,以此來勉勵士人。
征發徭役不與農時沖突,盡量減少賦稅征收,以此來慈愛百姓。
按日考勤、按月考績,發放的酬勞與做出的貢獻相稱,以此來激勵匠人。
能護送他們離開,能迎接他們到來,嘉獎有善性長處的人,體諒才能不足的人,以此來安撫遠來之人。
為絕代的諸侯在旁系里選擇合適的繼承人,將被攻亡的城邦重新建設起來,治理混亂,扶持微弱,按時接受諸侯的朝見聘問,贈禮豐厚而收貢少,以此來撫順諸侯。
[原文]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譯文]
總之治理天下國家有九大原則,而實踐起來,就是秉持“誠”這么一個核心。
[通解]
以上這部分講述治理國家要堅持的九大原則,條理很清晰,三段從“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三個角度層層遞進?!熬沤洝敝畠?,也有明白的先后順序,朱熹《中庸章句》引用呂祖謙的觀點說:
天下國家之本在身,故修身為九經之本。然必親師取友,然后修身之道進,故尊賢次之。道之所進,莫先其家,故親親次之。由家以及朝廷,故敬大臣、體群臣次之。由朝廷以及其國,故子庶民、來百工次之。由其國以及天下,故柔遠人、懷諸侯次之。此九經之序也。
可見九經是按照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修身—尊賢和親親—敬大臣和體群臣—子庶民和來百工—柔遠人和懷諸侯。
修身是為政的基本起點,尊賢與親親體現了領導者的智與仁,是修身的延伸。這些我們前文已經講到。
◎治國之經緯
重臣是國之棟梁,是國家建設中某一方面的專家,因此要為他們多配人手,提供各種所需的條件。這也是為了讓他們從瑣碎的閑雜事務中解脫出來,專心于重要工作。再厲害的人,你讓他把每天的時間都浪費在上下班的路上,浪費在為各種事情排隊、等待指示和批準上,他也什么成績都做不出來了。因為任何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讓專家真正成為他所在領域內的專家,他才能為你在具體的、特殊的問題上出謀劃策,這樣治理國家就不會有困惑了。
各級工作人員是治理國家的基石,是上層與下層溝通的橋梁。再好的政策,如果沒有執行,都是廢紙一張。因此要言而有信、厚待群士,反面例子就像朱元璋,雖然由布衣成為天子,但他敵視官僚階層,俸祿微薄的同時又以嚴刑峻法對待他們。這樣官僚只能從百姓身上盤剝利益,他們生存的壓力最終還是轉嫁到了普通百姓身上。因此,寬厚對待工作人員,更能激發他們工作的活力和信心。
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今天的“行業”已經非常繁多,并且由于時代的變化也永遠處于變動之中。而在古代中國,尤其是西周這么早的時代,基本還只有農業和手工業可以稱為生產行業。因為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以商業活動相比之下也并不很活躍。所以九經中強調社會生產時,只有“子庶民”和“來百工”兩個方面,這是先秦時期社會環境的反映。
農業生產是一切個人和集體的生命線。從古至今,“三農”問題從來都是不能輕視的問題。如果果腹都解決不了,其他一切就都無從談起。但看中國古代的歷史,總有些帝王為了一時的利益,征收大量的賦稅或者無休止地征發百姓進行戰爭、修建工程,最終破壞了生產,乃至葬送了整個國家。因此要如《論語》中所說“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合理地征收賦稅,不去與民爭利;合理地安排公共工程的建設,不去與民爭時。這樣人民群眾自然對國家支持,對領導者滿意。
手工業就是古代的“高科技”產業,技術上的一點提升就可能帶來生產力成倍增長。因此要定時定量加以考核,衡量對比付出與貢獻的多少,給予工匠們相應的獎勵,這樣百工自然專心于自己的特長,不斷磨礪和改進工藝。
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間的關系復雜,人口流動也比較自由。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衛國的商鞅幫助秦國變法,本是楚人的伍子胥為了報父仇去做了吳國大夫,更有孔夫子周游列國這樣的事例。這種情況下,好的環境和政策就能獲得贊譽,吸引人才主動前來,這對國家的長遠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九經”的最后提出對待“外人”的“柔遠人”和對待“外國”的“懷諸侯”。
《孟子》當中有很多關于施行仁政吸引遠方人民的描寫: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因此說,對待遠方主動前來的人民:對于有能力、有抱負的要加以厚遇,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人才,商鞅就屬于前者;對于遇到困難前來投奔的也要同情和善待,以包容的心態對待他們,伍子胥就屬于后者。這樣四方之民自然都愿意前來歸順。
春秋的各國雖然互相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但從歷史淵源上來說皆為周天子治理下的親戚之國。國家之間的戰爭可能針對的只是統治集團的少數人,并不追求徹底消滅對方的國家。《論語·堯曰》中也說:“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直到勾踐滅吳國時,才漸漸進入了追求“徹底征服”的戰國時代——就算是在規模和沖突更加劇烈的戰爭里,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等戰敗國也是承認戰敗即止,并不會被徹底殲滅。所以這里講,對處于困難,乃至失去領導的混亂邦國,要施以援手,幫助他們恢復秩序,重新復興。這既是把對方國家的民眾和自己國家的民眾一視同仁的仁愛之心,也是為自己國家的長遠利益而考慮。
對于運轉良好的國家,則要建立起良性的溝通關系,以禮相待。《禮記》中說:
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禮”就是關于“來往”的規定,人與人之間交往要有禮,國家與國家之間更是如此。“禮”的原則之一就是在雙方平等的情況下“自卑而尊人”——放低自己而尊敬對方,簡單地對自己而豐厚地對對方?!昂裢怼钡脑瓌t幾乎一直被中國的歷代王朝所堅持著。
公元238年,是我國的三國時代。當時的日本女王卑彌呼派遣使臣難升米和副使都市牛利來到魏國,向魏明帝獻上帶來的“生口”(奴隸)男性四人、女性六人以及班布(染以雜色的木棉布)二匹二丈。魏明帝盛情款待了這些日本“稀客”,并效法漢光武帝賜封倭國女王卑彌呼為“親魏倭王,假金印紫綬”,封難升米為率善中郎將,都市牛利為率善校尉,假銀印青綬。另外,魏明帝又賜下“絳地交龍錦五匹、絳地縐粟@十張、@絳五十匹、紺青五十匹”,“紺地句文錦三匹、細班華@五張、白絹五十匹、金八兩、五尺刀二口、銅鏡百枚、真珠、鉛丹各五十斤,皆裝封”,讓難升米帶回倭國。這是正史中記載的中國與日本的第一次接觸。
15世紀初,隨著鄭和“超級艦隊”向南對印度洋的巡航,以及明成祖朱棣向北對蒙古勢力的掃蕩,結合“厚往而薄來”的外交政策,明朝的朝貢體系達到了一個高峰,向明朝朝貢的國家和部族超過了六十個。尤其到了明朝中后期實行海禁政策,朝貢體制更成了這些國家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的主要手段。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朝朝廷與日本幕府之間的“勘合貿易”:
實行海禁后,明朝朝廷只允許外國與明朝進行有時間、地點規定的朝貢貿易。外國商船載貢品及方物土產來華,朝廷將“貢品”收下后,再以“國賜”形式回酬給外商們所需的中國物品。這些貿易船舶必須持有明朝朝廷事先頒發的“勘合”(貿易許可證)。
這表面看來只是一種政府間的貿易方式,但實際上并不是純粹的商業交換,日本幕府從中獲取了極大好處:首先,明朝朝廷的回贈品的價值大大超過上貢方貢物的價值。其次,明朝朝廷給出的價格很高,以日本刀為例,在日本值800到1000文的刀,明朝朝廷就會給價2000文。再次,這種貿易不僅減免關稅,明朝朝廷還會承擔整個使團在大明期間的全部食宿費用,免費供應歸途一個月需要的海上旅程用糧。
從以上兩個例子,大略可以看出“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的原則對后世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這保證了清朝統治之前的中國在國際關系中的主導地位。
要貫徹執行這九大原則,“行之者一也”的“一”是什么呢?以程顥、朱熹為代表的大部分學者認為,“一”是指下文提到的“誠”:
一以貫九者,誠也。故其下論誠。(程顥《中庸解》)
一者,誠也。一有不誠,則是九者皆為虛文矣。此九經之實也。(朱熹《中庸章句》)
所有這九大原則實行起來,核心是一個“誠”字。如果內心不誠,只是口頭上支持,而內心里并不認可,那么一切都會變成虛文、變成口號,不可能長久地發揮作用。
[原文]
凡事豫[1]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2],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注釋]
[1]豫:預備,準備。
[2]@(jié):絆倒,此處指言語不順暢。
[譯文]
凡事預先有準備就能達成,不做準備就會失敗。就像發言,事先準備好就不會吞吞吐吐。就像做事,事先籌劃就不會出現困窘。就像行動,先有準備就不會后悔。就像選擇了中道,就不會有窮途。
[通解]
“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不論是發言、做事、行動還是求道,都必須得預先有所計劃、有所準備、有所追求。像上面講到的治國“九經”就是這樣,為政治國不能等出現了什么問題再去應對解決,而必須早有原則和預案。當領導者都看到了問題的嚴重,那老百姓還不知道已經在水深火熱中煎熬了多久呢。
對于個人而言,古語云“莫欺少年窮”。立長志,矢志于一個“道”,人生就有格局、有氣象,腳步就更扎實穩健。年輕時窮困不可怕,怕的是方向不明、渾噩度日,長大后依然窮困??鬃诱f: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
年輕人年富力強,誰也不能斷定其將來成就不如別人。但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地方,就真的不值得敬畏了??鬃佑终f:“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比说搅怂氖畾q還被人厭惡,那么這個人也就這樣了。曾子也說:“三十、四十之間而無藝,即無藝矣;五十而不以善聞矣?!?/p>
人生有理想、有目標,就有動力。持之以恒,目標就越來越近??鬃印笆形宥居趯W”,早早確立了學習和奮發的方向,有志于“道”。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歲達到“知天命”的境界??鬃有闹杏小暗馈保m然少時喪父喪母、地位低微貧賤,但他在逆境中奮發,用后天的“好學”成就了他的“博學”。不僅是孔子的話語,他的人生軌跡同樣給我們以啟迪。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從國家到集體,再到個人,皆是如此。如果事事都靠隨機應變的能力來拆東墻補西墻,總有一天會徹底玩不轉了,全盤轟然坍塌。
上一篇:《中庸·下學上達·春風化雨》釋義
下一篇:《中庸·人生三達德》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