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經百篇》的主要內容,《兵經百篇》導讀
《兵經百篇》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兵書。清揭暄撰。又名《兵法百家》、《兵法百言》、《兵鏡百篇》、《兵經百字》,也簡稱《兵經》?,F存版本較多。有清咸豐四年(1854)高氏抄本、光緒十一年 (1885)抄本流行。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經侯榮對幾種手抄本???、釋義、引證而刊行于世。民國時又有陳無悶補校本,肖天石編訂本印行,流傳頗廣。
揭暄,字子宣,明末清初時廣昌(今江西廣昌)人。其父揭衷熙博學多文,家富藏書,有天書、兵書、性理書多種,揭暄少承家學,喜談兵事,又精通天文,“深明西術”。清軍入關后,曾于瑞金督兵抗清,失敗后,隱居山林,著書立說,不仕而終??滴醵四?1689)撰《璇璣遺術》(又名《寫天新書》),“其言多古今所未發”,受到當時人的好評。《兵經百篇》約成書于《璇璣遺術》之前。其著作還有 《揭子戰書》、《兵法園機》、《揭子兵書》 等。
《兵經百篇》是以100個字作標題,每字一篇,論述100條治軍用兵的軍事原則,共約1萬余字。全書由3個部分組成,分3卷 (亦有分為2卷),卷上 《智部》有先、機、勢……等28篇;卷中《法部》有興、任、將……等44篇,卷下《術部》有天、數、辟……等28篇。三個部分分別論述謀略制敵的方法,治軍束伍的原則和作戰注意事項。作者在書前序言中闡述自己的著作宗旨是有感于前人言兵著述多支離破碎,不成體系,所以輯傳統兵學之精萃,提煉成百字加以解說。此書每字每篇之間有一定的邏輯聯系,自成體系,便于精通文義的統軍將領傳誦憶記。
該書繼承、概括了古代兵家傳統思想,又具有本身的特色。與《孫子》等兵書一樣,作者對待戰爭問題是非常慎重的,在特立的“謹”字篇中說道:“用兵者,無時非危,故無時不謹?!薄吧饕孕袔煟恋酪?。”而慎重地對待戰爭則表現在:“入軍如有偵,出境儼臨交,獲取驗無害,遇阻必索奸,敵來慮有謀,我出必須計”等各個方面。但是,在使用謀略上又要膽大。他在“張”字篇中說道:“耀能以震敵,恒法也。惟無有者故稱;未然者故托;不足者故盈,或設偽以疑之。”也就是虛則實之,達到懾服敵人的目的。該書還特別提倡靈活用兵,在“生”、“變”、“累”、“轉”、“活”、“左”等篇中,從各個方面闡發變法與常法的關系。如在“累”字篇中強調敵變我變,處處爭取主動;“左”字篇中提出反常用兵以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活”字篇中,說明了應付戰局變化要準備多種方案,視需要靈活運用:“活有數端:可以久,可以暫者,活于時也;可以進,可以退者,活于地也;可以往,可以來,則活于路;可以正,可以轉,則活于機?!比缓?,又將靈活作戰提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并指出了靈活用兵的原則性:“兵必活而后動,計必活而后行。雖然,活中務嚴,嚴處尋活?!痹谟帽笇枷肷?,該書還突出了先發制人。把“先”字篇置于全書之首,其中分析了先發制人的4個層次:即“先聲”,為調兵遣將勝敵計謀;“先手”,每戰必先下手占據與敵必爭之地;“先機”,為部署、謀畫在先,不臨陣設計,就能取勝;“先天”,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即通過其他手段制止戰爭,使敵屈服。所以,他認為,“爭先”是眾目之綱,“先天”又是兵家權謀中的最高理想境界。然而,在具體的戰略戰術原則上,還須因時制宜,采取適當的軍事原則,如遇到強敵就應“延以固己,持以窘敵,以后為先”,(《持》)即用后發制人奪取先機之利。
《兵經百篇》對軍事問題論辨精微、概括提煉多合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對研究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有一定的價值。李炳彥、崔彧臣的《兵經釋評》(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 對該書進行了初步的研究。
上一篇:《兒女英雄傳》的主要內容,《兒女英雄傳》導讀
下一篇:《兵跡》的主要內容,《兵跡》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