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諸子散文·禮記·禮運(節選)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 “君子何嘆?”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br>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
本篇節選自《禮記》之第九篇。它是全文的頭三節文字,其中第二節曾為現行中學語文教材所摘編,題為《大道之行也》。
《禮運》篇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作品,具體作者無考。依照鄭玄《禮記注》的解釋,這篇《禮運》的內容主要記載五帝三王的變遷,以及陰陽旋轉的道理,故稱為《禮運》。
****
這三段文字,含有三層意思——
第一段:孔子與子游對話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 “君子何嘆?”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br>
一、詮詞釋句:
與、蠟、賓——與,參與,參加。蠟(zhà乍)古代國君舉行的年終祭祀。夏代曰“清祀”,殷代曰“嘉平”,周代“蠟祭”,即夏歷十二月祭百神之稱。賓,朋,陪祭之嘉賓。一般由國中有地位的人充任。這里是說,由孔子仲尼擔任了陪祭人。
游于觀上——觀(guàn貫),宮門前的雙闕或廟宇陵園前的樓觀。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臺,再于臺上起樓,因兩樓之間有空缺,故名闕,或雙闕。此說孔子待祀畢步上觀樓游覽。
嘆魯也——魯,春秋時魯國。此指魯君??鬃优慵罆r,見到魯國君主祭祀失禮,也許想起舊規章而勾起思古之情,故有此嘆。
言偃——字子游,吳國人,孔子弟子。
大道——此指古代帝王所遵行之禮樂標準;或指國君治國之道的最高準則。
三代之英——英,英明賢達的君主。三代,夏、商、周。
未之逮——來不及看到大道實行的時代,也見不到三代的英主。逮,及也。
有志焉——所能看到的只是典籍上的記載了。志,《家語》作“記”。
二、略述大意:
從前,魯國君主舉行年終大祭,孔子當了陪祭嘉賓。當祭祀結束,孔子步上宮前樓觀賞冬景,不禁喟然長嘆。門徒子游感到奇怪,詢問老師:“為什么作這長嘆啊?”原來這是由魯君祭祀失禮引起的。于是,孔子答說:“看來,我是難以看到治國大道之實現了,也見不到有如三代的英明國君的出現。所能見到的只是典籍上的記載。”
第二段:大同理想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一、詮詞釋句:
天下為公——古指天下不以天子一家所私有,也即天下為大家所公有。清人孫希旦《禮記集釋》:“天下為公者,天下傳賢而不傳子也?!?br>
選賢與能——選拔賢才,推舉能人。與(讀為jǔ)通“舉”。鄭玄注云:“賢者,有德行者;能者,有道藝者?!?br>
講信修睦——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睦(mù木),親和也。
親其親與子其子——前者,敬奉自己的父母。前一“親”字,名作動用,即敬奉、供養。后者是說撫養自己的子女。前一“子”字,動詞,扶養。
有所終、有所用與有所長——有所終,即有善終,養老。有所用,即有用處,有工作。有所長(zhǎng掌),有撫育,使其成長。
>矜、寡、孤、獨與廢疾——矜(guān關),通“鰥”,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廢疾,殘廢的人。有所養,有供養。
男有分——男有分,即男子有工作,有職業。分(fèn奮),職分,即職業。古注云:“分,職也,無才者耕,有能者仕,各當其職而不失分也?!?br>
女有歸——凡女子均有家室。歸,女子出嫁曰歸。古注云:“女謂嫁為歸,君上有道,不為失時,故有歸也。”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人們嫌惡那些將財貨隨意拋棄在地的行為,但不自己私藏。一說,此意謂生產品共同所有。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人們嫌棄那些有能力而不愿為公事出力的人,但不為自己謀私利。一說,意謂各盡所能。
謀閉與不興——謀閉,閉門密謀。不興,不發生。這是說,欺詐爭利之事不會發生。
盜竊亂賊而不作——是說偷盜、掠奪和造反之事不會發生。亂,作亂、造反。
外戶不閉——外戶,從外邊關閉的門,指大門。閉,用門閂插門。猶言夜不閉戶,因無私有財產,不用關門。
大同——高度的和平、平等與自覺。此乃儒家的理想社會,實則理想化了的原始公社社會。
二、略述大意:
這是一幅為人們描繪的“大同世界”的理想藍圖:天下為眾人所公有。管理者是由眾人推舉那些賢能之士來擔任。在這里人人講誠信,戶戶和睦相處,天下像個大家庭,彼此相親相愛,敬老愛幼;安居樂業,天下安寧康泰。凡在這個社會的人,老有所善終,壯有所用處,幼有所撫養成長,鰥寡孤獨和殘疾的人,都得到了供養;男人各有事干,女人不失時地出嫁成家。對于財貨,人人愛護,遇上那些棄置山林不收(農林產物),或隨意拋物在地的行為,大家都很憎惡,但不一定為自己收藏;對于公家事業,人們都愿意為之謁盡全力,但不是為自己謀求私利。因此,社會上那些奸邪密謀為害之事不會出現,那些盜竊、作亂和害人之事,也不至于發生。這樣,就出現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的良好秩序。這就是所謂“大同世界”。
第三段:小康現實社會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一、詮詞釋句:
既隱——隱,隱沒,消失。既隱,即已經消失。
天下為家——天下成了一人的私家。即指傳位于子的帝王獨家之天下?!疤煜聻榧艺?,父傳天位于子,用天下為家也。禹為其始也。”(孔穎達語)
貨力為己——藏貨為身,出力贍己。一說財產與生產力私有。
大人世及——大人,指天子、諸侯。世及,猶言世襲,即父子相傳為世,兄弟相傳為及。
城郭溝池——城,內城;郭,外城;溝池,護城河?!肮獭?,指堅固的城防設備。
禮義以為紀——紀,細紀、法則。古注云:“五帝以大道紀,而三王則用禮義為紀也?!敝钢贫ǘY義法律等規制。
正君臣——使君臣關系正常。正,合乎禮義。
篤父子——篤,深厚,使父子關系篤厚。
睦兄弟——使兄弟關系和睦無間。
和夫婦——使夫婦關系和諧,相親相愛。
以設制度與以立田里——前者是說,為了配合“家天下”的需要,又設立了宮室、衣服、飲食、車旗和上下貴賤等等許多制度。后者是說,也因此,在種谷植豆之阡陌間分疆劃界;在眾人居住之地,設立閭里街巷。
以賢勇知與以功為己——前者是指重用有勇有智之人才。知,同“智”,指養武人謀士。后者,是說,立功起事,均為自己而不為他人。
謀用是作——謀,奸謀。用是,因此。作,起,發出,出現。
兵與選——兵,此指戰爭。選,選拔。
六君子——即指夏禹(夏朝開國之君主)商湯(商朝開國君主)、周文王(周朝王業的開創者)、周武王(周朝之建立者)、周成王(周朝第二代國君)和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親政前的攝政者,為周朝統治奠定了基礎)等六名統治者中的圣人。
謹于禮與著其義——前者,是說以嚴肅態度對待禮制。后者,是說表彰人們合乎禮義的行為。著,顯著、發露。
考其信與著其過——前者,是指成全人們的講求信用之事。考,成全。后者說,明白地指出他的過失。
刑仁講讓——刑,同“型”,準則。以仁愛為其準則。講讓,講求謙讓。
示民有常——常,常法。古注云:“以禮行上五德(仁,義,禮,智,信)是見示民下為常法。”
不由此——由,用。此,指禮法。是說,不按這個禮法行事。
在執者去——廢黜統治者地位。執,同“勢”,權勢,職位。去,除去,離開或廢黜。
小康——康,安康。對“大道”而言,這個安康,只是小小的安康,故曰:“小康”。
二、略述大意:
作者為人們描繪了以“天下為公”為核心的大同世界;在這里,又描述了小康現實社會,其核心是:天下為家。由此派生出小康現實社會的種種特點,以及不同于大同世界的若干反常現象——
在這里,出現了親疏、內外、公私和孝悌等現象,于是“親其親”、“子其子”的家庭觀念和傳宗接代的宗族世系、宗法傳統開始了;
在這里,出現了阡陌劃疆界,貨力歸于己和勞而不食,食而不勞現象。于是,私有觀念加強了,剝削、掠奪因運而生;
在這里,出現了等級、貴賤、尊卑、貧富和集團,于是,人以群分,姓以類聚,階層、階級于是產生了;
在這里,出現了城池、君臣、世及和禮法規制,以及武士、謀士和統治者被統治者,于是,政權產生了,國家也跟著出現;
在這里,還出現了勤懶、善惡、信妄和謙讓與譖越,于是,講勤儉、誠信少了,人情澆薄了,互敬互愛精神削弱了,不道德行為從而滋生蔓延。
這些都是與大同世界不同的新現象,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并存。
在這個社會里,那些為其效力有大功者,如禹、湯、文、武、成王和周公等“六君子”,于是,被選拔出來,擔當了領袖。為此,他們均千方百計地,廢食忘寢地尋找和制訂了治理這種社會的種種制度和良法,希望將其消極變為積極,以便獲得安康。但是,即使得到了安康,與大同世界比較,還是一個小小的安康。
****
這篇節選自《禮記·禮運》篇的短文,就其內容而言,前所未見,是很新穎的,其想象也大膽豐富,且很有啟迪性。在此,我想同大家進一步討論一下,關于“大同世界”的一些問題。主要是:
一、《禮運》的“大同世界”的原義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理想?先說原義是什么。
依據《禮運》原文所述,這個世界最基本的特征是“天下為公”。也就是說,天下一切為大家所共有。其中的主事者(即管理者),是由大眾公選的賢能之士。因而,這個社會是:人人愛勞動,家家有事干,各盡所能,各得其所,互助互愛,豐衣足食,大家安居樂業。這個社會沒有爾虞我詐,沒有爭利掠奪,也沒有盜竊和作亂。因此,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天下太平。
再說這種理想是怎樣產生的。
詳究此事,可能比較復雜,但從大體道來,可否這樣說:這個“大同世界”,是戰國儒家后學們的一個理想社會,在中國史前時期,當然不會有如此社會現實的存在。但也不可一筆抹煞它的影子存在的可能性。按照唯物史觀,我國在相傳五帝及其以前的歷史時期中確實有過一個叫“原始公社制度”的社會。這“就是原始人類對于生產資料的社會公有制”;“禹是大同時代最后一個酋長。小康時代應從啟開始”(依范文瀾說)?!抖Y運》作者作為儒家學派,“如果不是依據古代傳聞,不可能產生大同思想”;也可能作者還受到當時其他學派(如老子和周易等)思想影響而促成的。
二、這個“大同”思想對后世有什么影響?他們所倡說的“大同”,又有什么區別?
這個“大同”思想,對后世的影響至廣至深。在后代文藝創作上,或政治哲學上,都曾經發揮過顯著的作用。在我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禮運》中的“大同”理想有如一盞耀眼明燈,照亮了知識界、政治界許許多多有識之士的心坎,并發出強烈的共鳴。東晉陶潛的“桃源”理想社會的設計,簡直是“大同世界”的翻版,有過之無不及,影響甚大,唐宋以降若干學陶者們的一些類似“桃源式”構思的詩文,以至繪畫,也均留有明顯的“大同思想”痕跡。
在政治、哲學上,其影響更為強烈,作用更大。它往往成為各代革新派“托古改制”的旗幟;農民起義,如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等,也曾借此作為批判現實社會的武器;在清末,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康有為,為了適應自己政治主張的需要,給儒家經典以最高待遇,從《禮記》中抽出《禮運》篇,單獨給予作注發行,為《大同書》的寫作尋找了經典上的依據。再看現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也曾高扯“世界大同”和“天下為公”大旗,作為自己革命努力的目標和激勵“同志士氣”的興奮劑。至今仍可見到孫中山的若干手跡。其實,這個“世界大同”理想,“天下為公”的口號,在共產黨人的革命活動中和當前社會建設中,也在發揮著不小的作用,至今仍在繼續。不過,這只是借用其外殼罷了,同我們倡導的科學共產主義社會是有本質區別的。
上一篇:先秦(含秦)散文·諸子散文·禮記
下一篇:唐宋散文·唐代散文·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