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的主要內容,《梁書》導讀
《梁書》是紀傳體的南朝梁史。唐姚思廉著。主要版本有宋蜀大字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明嘉靖、萬歷間南、北監刻的 《二十一史》本;毛晉汲古閣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間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同治時金陵書局刊行本;中華書局 1973年出版的點校本。
本書由姚察、姚思廉父子二代相繼撰成,他們的生平事跡分見 《陳書》、《唐書》。姚察完成帝紀7卷。劉知幾在 《史通》中批評其 “巨細畢載,蕪累甚多,”姚思廉在貞觀三年(629)“受詔與秘書監魏征同撰梁、陳二史,又采謝吳等諸家梁史,續成父書,……撰成《梁書》五十卷,……魏征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也?!?《舊唐書·姚思廉傳》)在他們父子著書之前,梁史之作已有多家問世,其留名者有梁代沈約等的 《梁史》百篇,何之元、劉璠的 《梁典》,陳代許亨的《梁書》,陰僧云的《梁撮要》,姚勖的《梁后略》,蕭韶的 《梁太清紀》,蕭世治的 《淮海亂離志》、《梁太清錄》、劉仲戚的 《梁承圣中興略》及《梁末代記》,蕭大圜的 《梁舊事》,蔡法度的 《梁律》及《梁令》,徐勉的《梁選簿》、《梁尚書職儀注》、《梁大同起居注》、《梁武帝實錄》及 《梁元帝實錄》。此諸家之書皆是姚氏父子修 《梁書》的重要參考資料。在今本《梁書》中,26卷之末有“陳吏部尚書姚察曰”字樣的,大約是姚察的手筆;其余是“史臣曰”的字樣,應為姚思廉文字;少數有“史臣鄭國公魏征曰”字樣的,是總裁魏征所作的論贊。
本書56卷,以南朝梁政權的歷史為記載對象,即從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到梁敬帝太平二年(557)。本書分本紀6卷,列傳50卷兩大部分。
本紀: 記述梁朝4帝。武帝蕭衍因在位時間長達48年,故他一紀占了上中下三卷,上卷敘述他出世至代齊間的經歷,中下卷記載他從稱帝到餓死于臺城間的大事。其它簡文帝蕭綱、元帝蕭繹、敬帝蕭方智3帝在位總共只有8年,故1人分占1卷。武帝孫蕭詧因與元帝勢不兩立,奔降北魏,在江陵地區建立后梁,三世而亡。但本書對此不予承認,故未列紀傳,其大致事跡散存于《周書》與《北史》中。列傳:皇后1卷。未登上帝位及追謚的太子1卷,類傳8卷。分皇后、宗室、孝行、儒林、文學、處士、止足、良吏8目。其中《止足傳》為新開,專記官居上品、然清廉知足,有“進不及達,退無所矯” 的顧憲之,“清苦絕倫……家徒四壁”的陶季直,“性靜退,少嗜欲,好學,能清言,榮利不關于口,喜怒不形于色”的蕭眎素,此篇撰作的目的,是在混沌的官場上找出幾個清白的榜樣,以讓后世官吏效法?!度辶謧鳌分杏兄臉闼匚ㄎ镏髁x者范縝的傳,作者以推崇的態度對范氏稱頌備至,把他的《神滅論》一書詳錄于內,同時記下了范縝與竟陵王蕭子良間反佛與尊佛的論爭,認為范縝“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無也”等論斷言之有理,蕭子良“集僧難之不能屈”。本書最長,也是最末的一篇是《侯景傳》,它詳細記述了造成梁朝衰亡的 “侯景之亂”,其中對梁統治集團的腐朽行為多有暴露,還揭示了政治動亂給社會、民眾帶來了巨大的災害。在諸傳中,史學家裴子野、蕭子顯、吳均等傳的記錄甚為細致精到,蕭統、范云、沈約、鐘嶸、劉勰等傳質量也屬上乘。關于少數族及鄰國的《諸夷傳》,分為海南諸國、東夷、西北諸戎三大部分,記載了諸國、諸族的歷史沿革、地理疆域、風俗人情、政治概況以及與梁、陳二朝的交結關系,其中 《中天竺》、《高句麗》、《百濟》、《新羅》、《高昌》等傳寫法較為得當,有些傳過于簡略,或引用了許多的神話。
后世認為在南朝諸史中,《梁史》是其中的上品,真實程度較強,如《賀琛傳》中所載的時務奏疏及梁武帝的強詞奪理之語,反映了君臣之間被扭曲的人際關系;《武帝紀》中的大同七年(541)頒布的詔書,透露出梁后期政治腐敗的情況;此外,全書多處記載了民不聊生而被迫起義的史料。還有,作者對怪異迷信基本持反對態度,對影響當時的政治、經濟的佛教貶辭甚多,對反佛的范縝持欣賞態度,拒絕為僧侶作傳。然而,姚氏父子的直筆是相當有限的,對君主和權貴的一些隱事不敢大膽揭露,如對寵臣朱異等人未能像《宋書》及《南齊書》那樣立《恩幸傳》、《佞幸傳》;在《蕭宏傳》中只敘其政績,而不言其出師之敗及生活丑事。由于作者的觀點有欠公允,因在詳略問題上大有失措之地,如當時僧佑所著的佛籍目錄《出三藏記集》,阮壽緒所撰的書籍總目《七錄》,這二本重要的目錄書,都未予以記載;而對精于天文、歷法、醫術的道士陶弘景,只記他修道煉丹之事,卻不記他的科學成就。本書相互矛盾之處也時有所見,如《侯景傳》中先記 “張彪起義”,后又言 “彪寇錢塘”; 《江革傳》中斥 “何敬客掌選序,用多非其人”,而何敬客的本傳卻贊其 “銓序明審,號為稱職”。本書還有一個缺陷,照錄了許多君臣之間歌功頌德的詔策表章,大有冗蕪之嫌。不過,本書的寫作采用散文體,與當時文壇盛行的堆砌詞藻的駢文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本書與陳、周、齊、隋諸書在唐初一起由官修而成,原無志。貞觀十五年(641),于志寧、李淳風、李延壽、令狐德棻等人奉旨撰修《五代史志》,闡述這五朝的典章制度。志修畢后,均附于《隋書》之中,故要查梁的志,須到 《隋書》 中去翻檢。
本書流傳至北宋,曾鞏等人曾予以校訂,并作《梁書目錄序》,附于今本《梁書》末后,其大旨是談佛教對梁朝的危害,同時指出應以梁事為鑒。對本書的研究,以清代學者為盛,??笨加営型貘Q盛,考據評議有趙翼,糾誤補正有錢大昕,他們的成果分見于《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記》、《廿二史考異》。李慈銘的《越縵堂讀史札記》中有《梁書札記》一類,他以明北監本為底本校訂訛誤字句,對史事也有所核實。
參考文獻
- 1. 后晉劉昫:《舊唐書》卷73《姚思廉傳》,中華書局,1975。
- 2. 清李慈銘: 《梁書札記》,北京圖書館,1913。
- 3. 清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中國書店影印本,1987。
- 4. 朱希祖:《有梁舊史考》,《國學季刊》1卷1、2期,1923年1月、2月。
上一篇:《柳毅傳書》的主要內容,《柳毅傳書》導讀
下一篇:《梅村家藏稿》的主要內容,《梅村家藏稿》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