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的主要內(nèi)容,《三國志》導(dǎo)讀
《三國志》是一部記魏蜀吳三國的紀傳體的歷史。西晉陳壽著。主要版本有南宋紹興、紹熙刻本,經(jīng)商務(wù)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末毛晉汲古閣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同治金陵書局刊行本;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的點校本。
陳壽 (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漢 (今四川南充北)人,西晉文學(xué)家。少為名儒譙周弟子。長成仕蜀,歷任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因不附權(quán)閹黃皓,屢遭貶謫。蜀亡后入晉,以才學(xué)受司空張華賞識,出仕陽平令、著作郎、治書侍御史。他為人曠達豪放,多次違反禮數(shù),遭時人譏諷。吳滅后,他以王沈的《魏書》、韋昭的 《吳書》、魚豢的 《魏略》為基本依據(jù),另采集蜀事,撰著《三國志》,歷時約10年,書始成。由于恃才傲物,他在政治上屢不得志,于65歲時病卒。他曾匯編《蜀相諸葛亮集》,另著有《古國志》與《益都耆舊傳》。
本書65卷,主要記載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60年間三國鼎立的歷史。本書只有紀傳而無志表。作者將三個政權(quán)分門撰述,從而魏、蜀、吳三個部分各成體系。其中 《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
本書三大部分雖然各自獨立,但作者沒有對它們一視同仁,而是按照封建正統(tǒng)觀念,列出主次,他以曹魏為正統(tǒng),而將劉蜀、孫吳排為旁支,其具體形式是把魏君部分稱為紀。把蜀君、吳君部分稱為傳。《隋書·經(jīng)籍志》云:“陳壽刪集三國之事,唯魏帝為紀,其功臣及吳、蜀之主,并皆為傳,仍各依其國,部類相從。”陳壽還將魏君稱為“帝”,蜀、吳君稱為“主”。后來東晉習(xí)鑿齒作《漢晉春秋》,宋肖常作《讀后漢書》,均改蜀漢為正統(tǒng)。這類作法僅僅是為了爭正統(tǒng)名份,實際上與治史本身無多大關(guān)系。陳壽撰寫三國君主部分時,均采用編年體記事方法,和本記完全如出一轍。本書的列傳部分,有相當一些篇章寫得很簡略,如陳琳、徐平、楊修、應(yīng)玚、丁儀等傳只被附于他傳之后。由于漢末與三國初銜接的緣故,有很多人物的搜羅與東漢造成重疊,如董卓、袁紹、呂布、劉表、華陀、陶謙等16篇列傳,在范曄《后漢書》中也可看到。《魏書》30卷中,4卷為魏帝紀,陳壽認為曹操盡管未曾登上皇位,但他是魏基的奠定者,故將他列在卷1;卷2是開國君主曹丕;卷3是明帝曹叡;卷4是齊王曹芳、高貴鄉(xiāng)公曹髦、陳留王曹奐,因三者均系少帝,且大權(quán)旁落于司馬氏之手,故將他們并為合紀。1卷為后妃傳。24卷系群雄、名士、將相等人物傳。1卷為少數(shù)族及鄰國傳,其分為《烏丸》、《鮮卑》、《東夷》三篇。《蜀書》15卷中,2卷系漢末益州牧劉焉、劉璋傳。2卷系先主劉備與后主劉禪父子傳。1卷系后妃傳。1卷系諸葛亮傳。1卷系關(guān)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五虎將傳。8卷系其他人孫堅、孫策父子傳。1卷是開國君主孫權(quán)傳,1卷是孫亮、孫休、孫皓三嗣主傳。1卷是后妃傳。15卷是江東將相、士人傳。
本書的寫作可謂上乘,《晉書·陳壽傳》說:“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對人物的評價較為中允,稱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稱劉備 “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稱孫權(quán) “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稱諸葛亮是“識治之良才,管樂之亞匹。……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本書取材嚴謹,摒棄傳聞之說,記事真實,且敘事頗有章法。劉知幾在 《史通》中說: “貴乎俊識通才,若班固、陳壽是也”。再者,本書首開三國分寫體例,在“正史”中開創(chuàng)了新法。令人遺憾的是,陳壽缺乏直筆精神,他為了避免得罪因篡權(quán)而上臺的司馬氏,故對曹操一系列的篡權(quán)行為,都改成漢天子的酬勞讓德,詔命封賜,從而形成了卑劣的“回護”筆法,為后代在修史中為君主隱惡揚善開了先河。此外,本書因未撰志表,遂使典章制度的專欄及歷史的主線缺如,此時的典章制度只能到《晉書》中去翻查。最令人注目的是,文字過于簡略,不但一些重大事件如魏的屯田制度等語焉不詳,而且連馬鈞、張仲景等有特殊成就的人也未立傳,著名哲學(xué)家王弼列在鐘會附傳中僅23字。
在《三國志》問世百余年后,宋文帝嫌其過于簡略,令裴松之為之作注。裴松之 (372—451),字世期,南朝宋中書侍郎,封西鄉(xiāng)侯。裴松之作注時廣征博引,用書達210種。晁公武在 《郡齋讀書志》中說: “博采群說,分入書中,其多過本書數(shù)倍”。裴注的特點是注重事實的增補和考訂,而略于訓(xùn)詁。《四庫提要總目》對裴注分析說:“一曰,引諸家之論,以辨是非;二曰,參諸書之說,以核偽異;三曰,傳所有之事,詳其委曲;四曰,傳所無之事,補其缺佚;五曰,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 六曰,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裴注在充實史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在《任峻傳》中添補了大量魏屯田的情況,在《杜夔傳》中加進了馬鈞的詳細事跡。宋文帝通覽裴注后贊道:“此為不朽矣。”但對裴注后世亦有不同看法。如唐王通、劉知幾等學(xué)者認為裴注過于蕪雜;宋葉適直指“注之所載,皆壽書之棄余;”清趙翼批評注不得當。雖然裴注在某些方面確實有些荒誕不經(jīng),但其所引之書至今已經(jīng)所存無幾,故在保存史料方面是功不可沒的。
由于《三國志》無志,后代學(xué)者多人作了增補工作。元郝經(jīng)撰 《續(xù)后漢書》,其中有道術(shù)、歷象、疆理、職官、禮樂、刑法、食貨、兵8錄,該書清人從 《永樂大典》中輯出,惜 《刑法錄》已佚。清洪亮吉作 《三國疆域志》,謝仲英作《三國疆域志補注》,侯康作《三國藝文志》,陶元珍作 《補三國食貨志》。在研究考訂方面,也頗多力作,清錢大昭撰 《三國志辨疑》,側(cè)重考訂謬誤; 杭世駿撰 《三國志補注》,用稗官、神怪資料進行注解,與裴注角度迥然不同;趙一清撰《三國志補注》,在地理考證上頗見功力;梁章巨撰 《三國志旁證》,吸收歷來研究成果進行詳證,帶有集解性質(zhì); 康發(fā)祥撰《三國志補義》、《補遺》、《附錄》,采集前人未用之書,以拾遺補缺。民國時,盧弼匯集各種資料、版本校勘成果,對《三國志》正文及裴注的研究著作,加上自己的注釋和評論,編成 《三國志集解》,此書已由古籍出版社刊行。此外,王祖彝的 《三國志人名錄》,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的 《三國志人名索引》,也均是有用的工具書。
參考文獻
- 1.唐房玄齡: 《晉書》卷82 《陳壽傳》,中華書局,1974。
- 2. 唐劉知幾: 《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3. 宋晁公武: 《郡齋讀書志》,商務(wù)印書館 《四部叢刊三編》 本。
- 4.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影印本,1965。
- 5. 清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中國書店影印本,1987。
上一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的主要內(nèi)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導(dǎo)讀
下一篇:《三國演義》的主要內(nèi)容,《三國演義》導(dǎo)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