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賢確論》的主要內容,《歷代名賢確論》導讀
《歷代名賢確論》是我國古代文人學者論述五代以前歷史的著作匯編。編選者不詳。一般認為書成于南宋。明弘治 (1488—1505)年間有錢孟浚的刊刻本。
本書的編選者,在明末清初的刊刻本中,有的題為華亭錢福。此顯系偽托,殊不足信。因為錢孟浚刊刻時,曾邀長洲吳寬作序,序中未提及本書編選者。蓋吳寬作此序于弘治十七年 (1504),錢福則登第于弘治三年(1490),兩人系同時代人,且共同活動在江南地區(qū),如果《歷代名賢確論》確是錢福編選,那么吳寬不會不知道,也不會不提及的。至于一般認為本書的編選者為南宋時人,其原因有二:首先本書收錄諸家論史著作止于北宋,且書寫萇宏作萇洪,以避宣祖廟諱。據(jù)此可見,本書為南宋理宗以前的文人所編。其次,《宋史·藝文志》載有《名賢十七史確論》。本書雖未標十七史之名,但是核對其始末,恰應十七史之數(shù),故《名賢十七史確論》 是本書之另名而已。
本書凡100卷。起自傳說中的三皇、堯、舜、禹,迄于紛亂的梁、唐、晉、漢、周五代時期。全書按歷代帝王為綱,“或論其世,或論其人,或論其事,或專論,或通論。”而于編選中,又不平均使用篇幅,某些在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君主,一人占數(shù)卷;反之,一卷著錄數(shù)人。如秦始皇、唐太宗二朝均達4卷之多,而列國時代的文侯、惠王、安僖王、武靈王、惠文王、孝成王、獻子、昭侯、諸王、威王、宣王、湣王、襄王、齊王建編排于1卷之中。此外,于歷代帝王之間,將孔子(卷24、25)、孔門弟子(卷26)、佛教(卷27)、老子之道、佛老之教 (卷28) 莊子、楊墨、孟子、荀子、諸子通論(卷37)另列專題論之。本書所收入的史論著作,以唐宋文人學者居多,吳寬在序中道:“唯此編特出于唐宋之人,予猶恨其不上及於漢,如賈誼過秦之類,豈漢以來別自有編耶?”又本書每個時期編選文章之多寡視唐宋諸家文章之多寡而定。以卷七武王篇為例,僅“堯商”、“伯夷叔齊”二目,前者僅收有東坡一文,后者選編昌黎、皮日休、柳識、李德裕、劉敞、潁濱、章表民、東坡、荊公、鄭獬(署名悉如原書)諸家文字。有時本書還兼收詩歌,卷41論述賈誼,引用劉禹錫詩一首:“賈生明王道,衛(wèi)館工車戲,同遇漢文時,何人居貴位?”
選編本書之原意,一是便于閱讀,吳寬曾指出:“其說散見于文集中,或病其不歸于一,輯成此書,以便觀覽。”二是提供范讀本子。“蓋宋時場屋有試論之制,故輯此書以為舉業(yè)標準。”但是,它的客觀價值超越了編選者的本意:其所引唐人文章有為《唐文粹》未編入者,如盧隱的《子高之讓》、《梅子真》,盧藏用的《紀信詐降楚》,張渭的 《宋代晉》等。再者,“去取較有剪裁,視陳繼儒《古論大觀》之龐雜叢脞者,固不可同年而語爾。”(均引目 《四庫全書提要》)可見本書是一較佳的史論選集。
上一篇:《歷代名臣奏議》的主要內容,《歷代名臣奏議》導讀
下一篇:《歷代地理沿革表》的主要內容,《歷代地理沿革表》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