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臣奏議》的主要內容,《歷代名臣奏議》導讀
《歷代名臣奏議》是我國卷帙最為浩繁的奏議匯編。明初黃淮、楊士奇等奉明成祖之敕編成。本書主要有兩個版本:一是永樂十四年(1416)所刊刻的內府本,印數僅百余本,流傳不廣。另一由明末太倉人張溥據上述刊本,于崇禎八年(1635)刪節刊刻,是謂張溥節錄本。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即抄自永樂內府刊本。
黃淮(1367—1449),字宗豫,永嘉(今屬浙江)人。洪武末進士,授中書舍人。成祖即位,參與機密重務,進右春坊大學士。成祖北巡,曾輔太子監國。后因東宮迎駕遲緩一事,受累下獄。仁宗即位,復官。宣宗朝,官至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史稱其性明果,達治體,善讞疑獄。著有《省愆集》、《黃介庵集》。
楊士奇(1365—1444),名寓,號東里,以字行。泰和(今屬江西)人。入翰林初,曾參與修《太祖實錄》。永樂初,改編修,入閣典機務,進左德諭。成祖北巡,參與留輔太子。仁宗即位,任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不久又兼兵部尚書。宣宗朝與英宗初年,長期輔政。于謙、周忱、況鐘等名臣均由他薦引。楊士奇生歷五帝,為明初著名大臣。晚年因子楊稷侵暴殺人下獄,憂死。著有 《東里全集》、《文淵閣書目》等。
《歷代名臣奏議》350卷,所輯資料上自商周,下迄宋元,堪稱古今奏議之淵海。全書凡67門:君德、圣學、孝親、敬天、郊廟、治道、法祖、儲嗣、內治、宗室、經國、守成、都邑、封建、仁民、務農、田制、學校、風俗、禮樂、用人、求賢、知人、建官、選舉、考課、去邪、賞罰、勤政、節儉、戒佚欲、慎微、謹名器、求言、聽言、法令、慎刑、赦宥、兵制、宿衛、征伐、任將、馬政、荒政、水利、賦役、屯田、漕運、理財、崇儒、經籍、圖讖、國史、律歷、謚號、褒贈、禮臣、巡幸、外戚、寵幸、近習、封禪、災祥、營繕、弭盜、御邊、夷狄。
本書可與《資治通鑒》、《通典》、《通志》、《文獻通考》諸書相互參證,是考據歷代典制沿革之由、政治得失之故的重要典籍。
《歷代名臣奏議》又是研究宋、元歷史的重要資料,因為它保存了宋代大量的珍貴資料。據統計,本書所載錄的宋人奏議約占全書的十分之七八。宋代不少大臣、文士的文集或奏議已經佚亡,但是他們的很多奏議卻保存在本書中。比如兩任樞密使、后又出任宰相的張浚,無疑是宋代的一位歷史人物,他的《張魏公奏議》包括《紹興奏議》、《隆興奏議》各10卷早佚,而本書搜集了他相當數量的奏議。另外,《歷代名臣奏議》具有史料的原始性?,F在傳世的宋人文集大多為《四庫全書》本,而其中很多奏議曾經過清廷篡改而失其真,而本書不曾遭此“劫難”,面目依舊,因此,本書所載錄的宋人奏議,即使與現在保存的宋人文集重復,也具有資料的原始性,在校勘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然本書在編輯上也有較大缺點:其一,將奏議分成67門,不免失之繁瑣,且區分歸類又往往不當。其二,將文王、周公、太公、孔子、管仲、晏嬰等人一時答問之語視作奏議收入,也屬欠妥。本書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據永樂內府刊本于1990年影印出版。
上一篇:《歷代名畫記》的主要內容,《歷代名畫記》導讀
下一篇:《歷代名賢確論》的主要內容,《歷代名賢確論》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