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山有扶蘇》這首詩出自《詩經·鄭風》,堪稱《詩經》里的名篇佳構。但關于它的主題,人們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些固執死板以儒家思想為準繩的解詩之人出于他們的政治立場,著眼于詩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諷上”的社會教化功能,認為此詩的主題是諷刺鄭太子忽的見事不明。顯然,這一觀點違背了詩歌創作的特殊規律,不符合本詩的實際。其實,《山有扶蘇》只是一首普通的言情之詩。它描寫了年輕女子對愛的渴求,或者說是在戲弄笑罵中抒發了女子熾熱的情感,表現出了民間女子的大膽潑辣。
全詩共分兩個部分。詩歌開篇寫道:“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扶蘇,又叫扶胥,別名樸樕,是一種不成材的小樹;隰,為低濕之地,華,通花。高高的山坡生長滿無數不成材的小樹,零亂不堪;但那低濕的地方卻冒出了朵朵荷花,清爽逼人。這兩句詩雖是在寫姑娘為約會而來到野外所看見的景物,但其中卻暗含著姑娘的美好理想和無限憧憬,也蘊藏著姑娘的憎恨和戲弄。荷花的清新美麗不正象征著姑娘心目中的那位翩翩少男?他舉止瀟灑,堅強不屈;扶蘇的低矮短小不正比喻著姑娘所憎之人?他猥瑣庸俗,柔弱無力。姑娘興高采烈地跑出家門,來到野外的約會地點,她急切地希望能見到象荷華一樣美好的戀人,但殊不知事與愿違,“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子都,人名,鄭國的美男子,這里代指姑娘的意中人。且,借為狙,獼猴,這里比喻姑娘憎惡之人。四處尋遍也不見心上人的蹤影,但卻不知從何處跑來一只活蹦亂跳的獼猴緊纏著我。這兩句詩含意極為豐富,玩味再三則覺韻味深長,它既可以看著是姑娘未見心上人卻被惡少所欺而激起的憤恨和咒罵,也同樣可以看著是年輕女子對心上人的戲弄和笑罵,但在這戲弄笑罵中卻蘊藏著一股愛戀情懷,不僅如此,這兩句詩還把一個樸質無華、自然真率,大膽潑辣的民間姑娘活脫脫地展示在了讀者的而前,讀罷,令人愛不釋手。
詩歌第二部分寫道:“山有橋松,隰有游龍。”橋,通喬,高也。龍,借為蘢,水草名,即水葒。如果說詩歌第一部分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在描寫自然景物之中還含著比喻的話,那么第二部分的這兩句詩則純粹是在客觀地描摹自然環境。山坡上長著高大的松樹,蒼勁挺拔,低凹的沼澤中游動著水葒草。不難看出,這里的景物描寫頗具特色。一個“橋”字準確無誤地表現出了松樹的高大特征;一個“游”字則更是形象具體地描繪出了水葒草在沼澤里輕輕浮動的神態。這里作者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蘢”的浮動比喻成人的游動,從而給自然景物灌注了無限生機,使它具有了一種動態的美。
高大蒼翠的松樹,輕輕游動的水葒草組成了一幅無比美麗的風景小軸,就是在這樣的圖畫之中,一個年輕的、情竇初開的女子在焦急地尋覓著自己的戀人。但她尋找到的并不是她日夜思念的心上人,而是一個狡猾不誠實的搗蛋鬼。詩中借女子的口吻寫道:“不見子充,乃見狡童。”這其中有姑娘的失望、也有姑娘的憤懣;既有姑娘突然尋找到心上人的驚喜,也有姑娘佯裝出的怨恨。這位民間女子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通過這兩句詩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山有扶蘇》這首詩在《詩經》描寫愛情的詩中具有獨特之處,它既烘托渲染出了一幅美麗的自然風景畫,更在這一自然風景畫上展示了一個民間女子獨特的性格特征和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這女子天真活潑、大膽潑辣的性格和喜怨交加的內心世界無疑是《詩經》中少有的。《詩經》中不乏描寫男女的愛戀和刻骨的相思,如《狡童》中就有“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一對熱戀之人偶爾產生了矛盾,男子賭氣不與女子說話,于是使得女子因為思念男子而寢食不安。《關睢》中也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類詩都真誠直率地抒發了男女之間的情愛。但《山有扶蘇》卻與此不同,它選擇了約會這一特定的場合和事件,使詩歌從一開始就涂抹上了一層幸福的色彩,同時它也不是直接抒發自己的愛戀之情,而是通過戲弄和笑罵的口氣來表達了自己對心上人的又喜又怨。以戲弄之筆寫男女之愛在《詩經》中也頗多,《褰裳》中的“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這里女子告誡提醒她的戀人說,如果你不思念我并愛我,我就會愛上別的男子,詩歌的字里行間充滿了戲謔之意,但正是在這戲謔之中卻充滿著無限的深情。《山有扶蘇》的戲弄和笑罵所起的藝術效果比《褰裳》更為豐富,它不是隨隨便便的戲弄和笑罵,而是在姑娘懷著急切心情渴望看見戀人但又久尋不見之后而驀然目睹心上人時的特殊心情,它既是一種幸福的嗔怪,也是一種甜蜜的怒罵。因此它蘊藏著非常深刻復雜的情韻,的確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效果。
另外《山有扶蘇》這首詩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全詩八句,共三十二字,清新自然,明白如話,毫不雕琢。不僅如此,詩歌語言還有一種對稱美,“山”與“隰”相對。“不見”與“乃見”相應,讀來瑯瑯上口,十分雋永。
上一篇:《小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巷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