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志圖·涇渠圖說》的主要內容,《長安志圖·涇渠圖說》導讀
《長安志圖·涇渠圖說》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引涇灌溉專史。系元代李好文著《長安志圖》的下卷,實際是獨立的涇渠專書。成書于1342年?,F存的《長安志圖》版本,均與北宋宋敏求的《長安志》合為一書。較早的有明嘉靖間刻本。清乾隆時畢沅校刻的《經訓堂叢書》本流傳較廣。清光緒十 三年(1887)將《經訓堂叢書》本影印?,F通行的是1931年長安縣志局據《經訓堂叢書》本的鉛印本,但訛誤較多。近年來臺灣又出現了此本的影印本。
李好文(約1290—1360),字惟中,別號河濱漁者,大名東明人。至治元年(1321)進士,授大名路浚州判官。五年后除太常博士。至正初,除國子祭酒,任陜西行臺侍御史,《長安志圖》就是這一時期撰寫的。后召為同知太常禮儀院史,并以治書侍御史修遼、宋、金史。出為陜西行臺治書侍御史。累遷太常院使,以翰林學士承旨一品祿終其身。其余著作有 《太常集禮》 50卷、《端本堂經訓要義》11卷、《太寶錄》、《大寶龜鑒》等。
《長安志圖·涇渠圖說》共8部分,12000余字。卷首載陜西諸道行御史臺、監察御史樵隱必申達而作的序,認為此書 “有裨于治也”。第1-2部分 《涇渠總圖》、《富平石川溉田圖》、勾勒出元代涇渠的渠系布置狀況和富平縣境石川河的引水灌溉情景。
第3部分《渠堰因革》,記載從秦鄭國渠至元王御史渠各代引涇灌區的創建和維修情況。其中有永興軍耀州(治華原,今耀縣)三白渠公事蔡溥寫的《開修洪口石渠題名記》,詳敘了宋代修鑿豐利渠的情況。此篇文章作于豐利渠開通一年之后,作者又是灌區的專門管理官員,因此,該文成為了解豐利渠的珍貴材料。關于王御史渠,本部分真實再現了當時工程的進展情況,可以校正《元史·河渠志》中的記載失誤,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第4部分《洪堰制度》,介紹了干渠上的主要水工建筑物和維修這些設施所需要的人工物料。包括渠首維修、工程養護和用水監督等。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提出了“徼”的概念:“凡水廣尺深尺為 一徼”,即渠道過水斷面為一平方尺時的流量為 一徼。作為流量的量度,“徼”尚缺乏明確的流速概念。而在實際應用時,由于渠道斷面和比降固定,流速變化不大,因此實用中只需測出斷面水深及過水時間,即可算出這一時段的過閘水量。第5部分《用水則例》,是灌區的灌溉管理制度,如渠道的放水季節、各種作物的用水時間安排及開斗引水的規定等。這些管理內容不僅是元代的制度,也是集宋元以來涇渠管理之大成。第6部分《設立屯田》,主要記述了元代涇渠屯田組織形式的演變。第7—8部分《建言利病》、《涇渠總論》,匯集了評述涇渠管理利弊和重要議論。特別在對涇河泥沙的利用上,總結了灌區的經驗。當時,人們發現,如果不用涇水澆灌,作物就長不好,即使雨量充足,其效果也不及用渾水灌溉的好。考其原因,“以為或開疏壅,禾即不茂。蓋土性本薄,涇于(淤)瀆淖,反成其癖。正如病人,一旦離藥,病即復來,故人有地饞之說”。用病人與藥的關系形象地說明含沙水流灌溉對作物生長的意義,對引渾灌溉起到了指導作用。
《長安志圖 ·涇渠圖說》對后世也有較大影響,并得到了高度評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它 “詳備明晰,尤有裨于民事。非但考古跡,資博聞也”。其后的不少涇渠專著都承襲此書的部分內容,如清王太岳的《涇渠志》中多處采自該書。民國時期蔣湘南的 《后涇渠志》將其中的《洪堰制度》全文收入?,F代水利史志專家也對此書給予高度重視。本書是研究關中地區、尤其是引涇灌區灌溉管理的必讀文獻。
上一篇:《長安志》的主要內容,《長安志》導讀
下一篇:《長春真人西游記》的主要內容,《長春真人西游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