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馮沅君·八》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一
十時改乘正太車西行,雨益大,霧益厚。憑窗望去,只見遠山近村都隱入虛無飄渺的境界,依稀古代神話中所說的閬苑蓬島。這種迷離惝恍的景物,在自然的美中最稱蘊藉,較之天朗氣清時所見者,格外美妙。沿道多植楊柳,長條婆娑,把它們上面的水珠送到我們的襟袖間,頓添了無限涼意。車上煙囪所噴的煙氣繚繞于道側林木間,云霧似的把它們上下隔絕;行人到此,也自疑置身云端,學古列子御風而行。行愈西,山愈深,兩崖土石皆作赭色,至娘子關附近始作青色。在這些巖崖上,多有碧藤綠蘿、野花、小草來點綴,甚至倒垂下來,宛如峰巒的流蘇。由石家莊到太原,因必橫貫太行山脈,故鐵道率隨山旋轉;有時車行兩懸崖間,石樹掩蔽,不見日影;有時蛇行絕壁側,旁臨深壑。壑中溪流泠泠成韻,絕壁則拔地參天,使人望而生畏。娘子關附近,風物尤奇妙。山勢既較他處峻險,溪水亦異常曲折澄澈。崖岸綠樹倒垂,掩映溪面,水光樹色,幻成一片碧琉璃。其遇亂石阻迸時,即變為急湍,浪花怒濺,如冰鑿雪積,農人就急湍作水打磨,茅亭翼然臨水上,亦饒致趣。或有三五行人,騎驢亂流而渡,水鳥即騫然掠波飛去。……
二
到孝感時,天忽下雨了,但這陣微雨卻使自然的美增色不少。我愛雨,贊美雨。我以為無論什么景物,在太陽的強烈的光線下,總有幾分太清晰,太現實,給我們的視覺的刺激太強;這種過分的刺激,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厭惡;只有陰雨時或晚間,一切景物的色調都暗淡了,甚或輪廓也迷離了,我們的心弦便也因之弛緩下去。在此外靜內閑的境地,我們可以微微的喜悅,輕輕的惆悵,悠然,怡然,物我都冥合了,都詩化了。簡單的說,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的,只能使我們興奮;雨中月下的景是詩的,它能使我們遐想、幽思。轉就實際說罷,你看那些田間的農人們,他們都披著蓑衣,戴雨帽,傴僂著插秧或薅草;這樣奇怪的雨帽,連他們的頭和身子都遮著了。他們的目前憧憬著來日的千倉萬箱的收獲,哪顧及現在的斜風細雨。他們對于職務這樣的忍耐,他們的態度這樣的閑暇,他們的生活這樣的和真美的自然接近,這樣的誠樸的靜美,豈是紙迷金醉的都市人所能領略其萬一。
三
瀟瀟梅雨,滔滔濁流,我們攜著半濕的行李由漢口渡江到武昌去。漢口的洋樓,武昌的城堞,漢陽的煙樹,四望都是迷離,迷離;自身所切實感到的,只有顛簸不已的舟兒,入艙撲人的風雨,船首船尾,前仆后繼,與天相接的波濤。這是江心呀!危險而雄壯的江心!
四
我在個旅館里養病,旅館作病院聽來未免離奇,但就實際上論,這個所在確可以養病。它的后面有座小花園,據說是當代某詩人所建造的。園內有方的魚池,有面面玲瓏的水榭,有矮松或冬青之類夾植在小道邊,有矮樹所圍成的圃內,有太湖石,有芭蕉、玫瑰等。園的四周除一面是墻外,余皆精雅的小齋、軒敞的大廳和水榭。我住的房子是座東向西的小齋。房內粗粗有幾樣家具。窗外的席棚,可遮蔽回光返照的太陽。由窗南望可見水榭的北面,北望可見隔墻的柳樹,西望便是大廳。這些榭和齋雖未必全是空的,但這些住客似都深居簡出,縱然有時望見了對面廊下的客人,也因為院子太寥廓之故,覺得他們如在天末,是和我不相干的。在這里,嘈雜的市聲固然難聽到,就是旅館前部唱戲聲、拉弦子聲、呼喚茶房聲,……似也震動不破這園內的寂靜的場面。這種地僻境幽、窗明幾凈的所在,固然宜于養病,但同時它也擅于醞釀寂寞。我一個人靜靜的坐一刻,昏昏的睡一刻,看著成盤的香一圈一圈的燒成了灰,窗上的日影漸漸由斜而正,由正而斜,還不看見一個相識的面孔。聽不見一聲熟悉的語言。這個沉沒在寂寞的海中的我,早將平日厭惡喧嘩的性兒消磨凈盡,渴望著朋友們來探問;我不要摯友,不要成群的來,不要他多說話,只要個相識的人的一顰一笑。
五
“春水碧于天”,“一池春水碧于羅”,江南的水本自可愛,但西湖的水又似與江南他水不同。她的顏色是那樣綠,綠而有光澤;她的波面是那樣平靜,逶逶迤迤,說不盡的溫柔閑適。她仿佛位大家閨秀,雖有些不遂心,也不對人使脾氣,不過眉黛輕顰而已,而這種輕顰的姿態,卻能增進她的溫柔。啊,“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紋愁,融融泄泄,東風無力,欲縐還休。”這種細膩風光的妙語,雖非為西湖而寫,卻寫出西湖的靈魂了。
六
到葛嶺時,天已黃昏了,暗中攀登,勉強走到抱撲廬前。他人到葛嶺觀日出,我們卻在此觀燈火中的杭州。西湖諸山林木甚繁盛,葛嶺的樹尤多。黃昏中由樹葉隙里遠望燈火輝煌的彼岸,一燈如一明珠;這些明珠綴成的有瓔珞,有游龍,有寶塔……。
七
飯后放舟湖中,到平湖秋月去。是時月剛從東方升起,尚未到中天,清輝斜射湖面,漾成一道金光,漣漪微動,金光也因之忽聚忽散。平湖秋月只是湖中一個小島,島上幾椽小樓,破敝得僅蔽風雨。若白晝來游,恐怕人人都要望望然而去之。可是清夜來此玩月,確不愧為西湖名勝之一。月夜原是神秘的,幽靜的,凄清的,所以與其在歌吹喧闐、燈火輝煌的地方玩月,無寧在寂寥無人、幽暗闃靜的所在。幽暗可以襯出月色皎潔,闃靜可使觀者的精神舒緩,與月冥合。平湖秋月的妙處,便是樹多。樹多即可增進幽暗。換句話說,就是此地能造成分外皎潔的月色。試想在這黑洞洞、四面又都是煙波渺茫的地方,望著水似的長空嵌著一輪明月,怎能不感到月色分外晶瑩,水天分外寥廓?我們大家或坐在樹下促膝談心,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獨立小石橋上對月凝思。“年年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忽然有人凄然的念著,其聲清切,如出金石,林木的枝柯似都為之顫動了。由平湖秋月登舟,過錦帶橋,到斷橋泊著。我們都到橋上步月。此時月已到中天,湖面的萬道金光,竟變成一點明珠。回望葛嶺,南屏諸山,只能于煙波深處得仿佛。整個西湖都浸在月華中了。
八
在如矢如砥的馬路旁,聳立著枝葉茂密的樹木,在枝葉茂密的樹木中,透出星般的燈光。望去,縱月向前望去,路愈遠愈窄,樹愈遠愈密,天愈遠愈低;路、樹、天的盡處,毗連處,渲染著一抹暮霞。
1934年作
這篇游記散文寫得頗具特色。
首先,它的格式由八個斷片連綴而成。據文中記述的內容來推測,作者記錄的是一次遠行,出發點可能是北平,終結地是江南勝地杭州。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沒有采取流水賬式的寫法,將沿途景致逐一寫來,而是選寫了那些能激發起自己審美情趣的景色。每個斷片只記一景,內容或多或少,篇幅不限、伸縮自如,形式活潑自由,然而合成起來則成為一幅完整的《清音》出游圖。
其次是采用大寫意的描寫手法,追求詩化的意境之營造。作者取景角度大多是中遠景,無論寫高山深壑還是寫亭院樓臺,無論是廣袤遼廓的北方還是細膩秀麗的南方,都是以遙眺、遠視來攝取所要描寫的景致。因此,聳立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幅全景圖,富于層次立體感。即使小園小齋、一草一木,也極少用工筆精繪細描,給人以蓬勃氣勢或迷離景象。如寫梅季雨中的武漢三鎮,不著一字細描詳寫雨中景色,只是寫由漢口去武昌乘船渡江時的感受,“漢口的洋樓,武昌的城堞,漢陽的煙樹,四望都是迷離,迷離”。而身處迷離惝恍之中,作者強烈感到自己搭乘的渡船,是一條“顛簸不已”的孤舟,而“入艙撲人的風雨,船首船尾,前仆后繼,與天相接的波濤”。這哪是在乘船過江,分明是在瀟瀟梅雨、滔滔濁流中搏擊,何等迷離壯觀!最妙的,作者描寫平湖秋月迷人景色時,不直接描寫月色的皎潔明媚,而采用映襯法,以樹木的幽暗來襯托明月的潔白晶亮,作者寫道:“平湖秋月的妙處,便是樹多。樹多即可增進幽暗。換句話說,就是此地能造成分外皎潔的月色。試想在這黑洞洞、四面又都是煙波渺茫的地方,望著水似的長空嵌著一輪明月,怎能不感到月色分外晶瑩,水天分外寥廓?”
作者這種大寫意手法又融入她所熟稔的古典詩詞中意境營造術,因而使整篇文章有一種博大遼闊的氣勢和詩情畫意的意蘊。
再次,這一幀幀山水景色畫中,處處可見作者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審美情趣。馮沅君是個女中豪杰,早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科讀書時,就以豪放無畏而聞名。受“五四”學潮的影響,女高師的姑娘們要走出校門上街和男同學一起參加示威游行,遭到思想頑固的校長阻攔,是馮沅君第一個站出來砸斷后校門上的橫木栓。其文也如其人,沈從文曾贊其文風“雄強潑辣”(《論中國現代創作小說》)。這篇散文大寫意遠視角的寫法無不與她的個性有關,因而文章顯得大氣。
然而,作者無法擺脫自己的性別特點,她的豪放剛毅中不乏女子的婉約柔美,因而也形成其審美情趣。細細品味這篇游記,不難發現作者愛水不喜山、愛雨不喜陽、愛清夜不喜白晝、愛迷離、朦朧不喜明朗、直露……她在寫車在太行山中駛行的時候,筆墨最多的是寫壑中溪流、崖岸綠樹,她寫道:“娘子關附近,風物尤奇妙。山勢既較他處峻險,溪水亦異常曲折澄澈。”山,一筆帶過,而水,卻津津樂道。“崖岸綠樹倒垂,掩映溪面,水光樹色,幻成一片碧玻璃。其遇亂石阻迸時,即變為急湍,浪花怒濺,如冰鑿雪積,農人就急湍作水打磨,茅亭翼然臨水上,亦饒致趣。或有三五行人,騎驢亂流而渡,水鳥即騫然掠波飛去。”見水見樹,作者詩情大發,紙上妙筆生花。
寫到孝感的斜風細雨,作者簡直是愛不釋手似的,忘卻了描寫,直接抒發議論,在向讀者闡述其審美觀念。她說強光下太清晰太現實,過分刺激視覺使人疲倦而厭惡;而陰雨夜晚,景色暗淡、輪廓迷離,繃緊的心弦因之弛緩,這種外靜內閑的境地給人以輕微的喜悅或惆悵,悠然、怡然、物我冥合,景人詩化。惟恐讀者不知,作者連用兩個比喻,把日下景比作散文給人興奮,而雨中月下景比作詩歌使人遐想幽思,和盤托出作者愛雨贊美雨的激動不已的心情與趣味。作者以“清音”冠其篇名,其意趣情趣亦在于此了。
上一篇:《秋·豐子愷》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青春·蘇雪林》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