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詩論· 列朝詩集小傳》新詩鑒賞
明朝詩人傳論,十卷,清錢謙益撰。謙益見《列朝詩集》。
作者輯《列朝詩》收錄兩千位明人詩作,入選諸人,各附小傳。錢氏族孫錢陸燦把小傳從詩集中抽出,匯刻為此書。
謙益輯明詩“借詩以存人”,有保存明史之意;并且要“使觀之者,有百年世事之悲”。在撰寫的詩人小傳中,也流露出故國之思。此書保存了有明一代大量文獻,對明朝詩歌發展史作了精辟的論述。如談到明代學唐風氣的由來在于閩派:“推閩之詩派,稱三唐而祧宋元,若西江之宗杜陵也,然與否邪?膳部之學唐詩,摹其色象,按其音節,庶幾似之矣。其所以不及唐人者,正以摹效其形似,而不知由悟以入也。……自閩詩一派盛行永、天之際,六十余載,柔音曼節,卑靡成風。風雅道衰,誰執其咎?自時厥后,弘、正之衣冠老杜,嘉、隆之嚬笑盛唐,傳變滋多,受病則一。”作者指出閩派學唐是生吞活剝,摹其形似,影響了一個多世紀,甚至整個明代的主流詩人大多以模仿代替創作。
在劉崧小傳中談到元末明初詩派時,論及臺閣體的源流:“國初詩派,西江則劉泰和(崧),閩中則張古田(以寧)。泰和以雅正標宗,古田以雄麗樹幟。江西之派,中降而歸東里(楊士奇),步趨臺閣,其流也卑冗而不振;閩中之派,旁出而宗膳部(林鴻),規模唐音,其流也膚弱而無理。”明代的江西詩派是臺閣體的源頭。
對于高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前七子”,他提出十分尖銳的批評:“獻吉(李夢陽)以復古自命,曰古詩必漢魏,必三謝,今體必初盛唐,必杜;舍是無詩焉。牽率模擬剽賊于聲句字之間,如嬰兒之學語,如桐子之洛誦,字則字、句則句、篇則篇,毫不能吐其心之所有,古之人固如是乎?天地之運會,人世之景物,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而必曰漢后無文,唐后無詩,此數百年之宇宙日月盡皆缺陷晦蒙,直待獻吉而洪荒再辟乎?”這段話頗能切中復古派之要害,也可見錢氏論詩主張。謙益的主張概括起來有兩點:一、“能吐其心之所有”,即能夠充分表達;二、文學創作,生生相續,不能是古非今。因此他對主張性靈說的公安派則持肯定態度,認為“中郎之論出,王(世貞)、李(攀龍)之云霧一掃,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靈,搜剔慧性,以蕩滌摹擬涂澤之病,其功偉矣”。
書中對于所論詩人的品藻評論也多中肯。如評劉基在元末和明初作品不同時說:“余考公事略,合觀《覆瓿》(劉氏元末所作)、《犂眉》(劉氏明初所作)二集,竊窺其所為歌詩,悲惋衰颯,先后異致。其深衷托寄,有非國史家狀所能表其微者。每衋然傷之。”劉氏入明后創作退化與明太祖朱元璋的嚴酷統治和作者憂讒畏譏之心境有關。《莊子》中言:“中國之君子,明于知禮義而陋于知人心。”錢氏在分析詩人創作時多從社會環境和詩人心境入手,這是此書特點之一。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賀方回詞》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清真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