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的主要內容,《三論玄義》導讀
《三論玄義》 又稱 《中論玄義》和 《四論玄義》,略稱 《中論玄》。是中國佛教三論宗的重要論典之一。吉藏著。“三論” 即古印度龍樹的 《中論》、《十二門論》及其弟子提婆的 《百論》,“玄義”即深奧玄妙的義理。“三論”中最主要的是 《中論》,三論宗所依據的經典除這三部論以外,還有龍樹的 《大智度論》。
吉藏(549—623)是中國佛教三論宗的創始人,俗姓安,祖先為安息人,故有“胡吉藏”之稱。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后遷金陵(今南京市),吉藏就出生在金陵。幼年時期,父親常帶他去見著名的佛經翻譯家真諦(Paramārtha,499—569),吉藏這個名字就是真諦給他起的。吉藏的父親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后來出家當了和尚,法名道諒,這樣的家庭環境使吉藏從小就蒙受了佛教的深刻影響。父親常帶他去興皇寺聽法朗(507-581)講 “三論”,吉藏7歲即投法朗出家,14歲開講 《百論》,21歲受具足戒。后住會稽 (今浙江省紹興縣) 秦望山的嘉祥寺約十五年,在此講經說法,所以后世人稱他為嘉祥大師。隋大業二年 (606) 吉藏奉命居慧日寺,后移居日嚴寺,《三論玄義》即居慧日寺時所著,故標題稱“隋慧日道場沙門吉藏奉命撰”,所謂 “奉命”即奉隋煬帝之命。
因僧制混亂,唐高祖李淵 (618-626在位) 在長安設立十大德統領僧眾,吉藏是其中之一,他在長安先居實際寺和定水寺,后居延興寺,所以他的傳記稱《唐京師延興寺釋吉藏傳》 ( 《續高僧傳》卷11)。
吉藏臨死前給唐高祖李淵上了遺表,并著 《死不怖論》,認為人不應怕死,而應怕生,因為有生必有死。吉藏的弟子很多,主要有慧遠、智拔、智凱、慧觀等。高麗 (今朝鮮) 僧慧觀于隋入嘉祥寺從吉藏學 “三論”,并于625年到日本,在飛鳥元興寺弘揚 “三論”,創立了日本的第一個佛寺宗派——三論宗。吉藏于549—623年著 《無量壽經義疏》,于隋開皇十五年(595) 著 《大品經廣疏》,于隋仁壽四年 (604) 著《維摩經義疏》,于隋大業中 (605—618) 著 《中論疏》,于大業四年 (608) 著 《百論疏》和 《十二門論疏》,“三論”注疏的完成是他創立三論宗的標志。除此之外還有著作年代不詳的《二諦章》(亦稱《二諦義》)、《大乘玄論》、《仁王般若經義疏》、《法華經略疏》、《華嚴經游意》、《涅槃經游意》 等。
該書分上、下二卷,卷上為 《通序大歸》,卷下為《別釋眾品》。“通序大歸”是通盤敘述“三論”的歸趣,即破斥各種錯誤主張以歸正道,即中道實相,這就是“破邪顯正”。“破邪”即破斥各種錯誤觀點,三論宗認為只有本派觀點才是正確的,非佛教的外道及佛教內部的其他派別都是錯誤的。《三論玄義》破斥的印度外道從觀來分有4種:1.計邪因邪果,2.執無因有果,3. 立有因無果,4. 辨無因無果。主要指印度的婆羅門教、耆那教和古印度哲學流派順世論、勝論、數論等,還批判了中國的孔子、老子、莊子等。它批判的佛教內部派別有屬于小乘佛教的毗曇師、成實師,還有屬于大乘佛教的攝論師、地論師、天臺宗等。“顯正”又分兩部分,一明人正,次顯法正。人正主要講三論宗初祖龍樹。法正主要講3個觀點:①滅除斷見、常見的中道實相。《三論玄義》把中道分為3種:對偏中、盡偏中、絕待中,又稱為對偏正、盡偏正、絕待正;②空。《三論玄義》根據 《中論》把空區分為3種: 我空、法空、空空。三論宗如此強調空,其目的是為了破除人們的欲望、執著、追求;③真、俗二諦。真諦是對佛教 “圣人”所講的真理,俗諦是對世俗人講的真理。
“別釋眾品”講了以下18個問題:
1、經論相資。佛教的經和論相互資助,菩薩造論是為了解釋佛說的經,這是論助經; 造論菩薩的智慧來源于佛說的經,這是經助論。本段還講到小乘佛教十八部的分裂情況。
2、諸部通別義。有的論是通論,通申大、小二教,如《中論》。有的論是別論,別破大、小迷,別申大、小教,如 《十地論》、《智度論》是大乘別論,《善見律》是小乘別論。
3、眾論立名不同。佛教的論立名有3種情況:①從法立名,如 《成實論》;②從人立名,如 《舍利弗阿毗曇》; ③從喻立名,如 《甘露味毗曇》。
4、眾論旨歸。皆以中道為宗。
5、《中論》以二諦為宗。二諦能生佛,故二諦是佛母。二諦就是中道,因為中道分為世諦中道、真諦中道、非真非俗中道。
6、《百論》 以二智為宗。二智即權智和實智。
7、《十二門論》 以境智為宗,境智即空。
8、“四論” 破申不同。
9、別釋 “三論”。
10、“三論”通別。以 《大智度論》對 “三論”來說,《大智度論》是別論,“三論”是通論。
11、“四論”用假不同。有四種假: 因緣假、隨緣假、對緣假、就緣假。“四論”具用四假,但 《智度論》 多用因緣假,《中論》、《十二門論》 多用就緣假,《百論》 多用對緣假。
12、“三論”所破之緣有利鈍不同。
13、《中論》名題。略稱《中論》,繁稱《中觀論》,分別介釋中、觀、論三字。
14、次弟門。中、觀、論三字次弟。
15、制立。中、觀、論三字,不能多,也不能少。
16、通別。若通而為言,三字皆“中”,皆 “觀”,皆“論”。就別而言,理實不偏為 “中”,智能達照,故稱之為 “觀”,言教為 “論”。
17、發盡。中發觀,觀發中,緣盡觀,觀盡緣。即中道實相產生正觀,正觀產生中道實相,所緣破滅正觀,正觀破滅所緣。
18、別釋三字。分別解釋中、觀、論三字,用四種方法進行解釋: 一依名釋義,二就理教釋,三就互相釋義,四無方釋義。這里把中道分為一中、二中、三中、四中。所謂“一中”,中道是唯一的清凈道。二中即真諦中、世諦中;三中即真諦中、俗諦中、非真非俗中;四中即對偏中、盡偏中、絕待中、成假中。
該書涉及面很廣,資料非常豐富,不僅是研究三論宗乃至中國佛教史的重要參考書,也是研究印度佛教史的重要參考書,日本人往往把該書作為學習佛教的入門書,其重視程度令人吃驚,先后出現過30多個注釋本和兩個日文譯本。中國某些佛學院亦多次將《三論玄義》作為教科書。
參考文獻
- 1. 韓廷杰: 《三論玄義校釋》,中華書局,1987。
- 2. 〔日本〕 尊佑: 《科注三論玄義》。
- 3. 〔日本〕 中觀: 《三論玄義檢幽集》。
上一篇:《三統歷》的主要內容,《三統歷》導讀
下一篇:《中興館閣書目》的主要內容,《中興館閣書目》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