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的主要內容,《針灸甲乙經》導讀
《針灸甲乙經》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是中國古代針灸學著作。晉皇甫謐著,約成書于259年左右。《隋書·經籍志》最早著錄,名《黃帝甲乙經》。本書自西晉太康三年(282)刊行之后,歷代有過多次刊刻,宋代校正醫書局曾作校勘,但元代以前刊本今已無存。現存主要版本有明正統本、嘉靖本和經吳勉學校勘的《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清《四庫全書》本和四明存存軒本。國外尚有日本八尾勘兵衛刻本等。其中最通行者為醫統正脈本,1955年商務印書館據此出版排印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由山東中醫學院校釋的 《針灸甲乙經校釋》。
皇甫謐(215—282),幼名靜,字士安,晚年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一說靈臺)人,魏晉間經學家、醫學家。幼年過繼于叔父,遷居新安(今河南澠池)。少不好學,20歲后始發憤讀書,從垣席學儒,成為著名的經學大師。《太平御覽》 引 《晉書》稱他 “沈靜寡欲,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為務”。42歲時患中風痹疾。半身不遂,仍鉆研經學,并開始研究醫學。曾數度被舉孝廉,征辟為官,均不就,潛心醫學。他鑒于當時流行的醫經中文多重復,內容駁雜,因將《黃帝針經》、《素問》和 《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重要醫書,加以重新編撰,使 “事類相從,刪其浮詞,除其重復,論其精要,至為十二卷”,著成 《針灸甲乙經》。皇甫謐另著有 《帝王世紀》、《高士傳》、《烈女傳》、《玄晏春秋》 等。
本書以天干編次,故名 《甲乙經》。全書12卷,分128篇。前為作者自序。正文內容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前六卷為中醫基本理論和針灸學基本知識,后六卷為臨床治療部分,包括各種疾病的病因、病機、癥狀和腧穴主治。卷1論臟腑陰陽、官能、十二原、十二經水、營衛清氣、津液、血脈、五色、陰陽二十五人等;卷2論十二經脈、奇經、脈度、標本、根結、經筋及骨度、腸度等;卷3按頭面、軀干及四肢分別記述周身腧穴名稱與位置;卷4論經脈循行及主病、病形、脈診及三部九候;卷5論針灸禁忌及各種刺法;卷6論臟腑虛實、生病、傳變、壽夭、耐痛、形氣盛衰;卷7論六經傷寒熱病、狂、厥、痓、瘧諸病癥;卷8論五臟寒熱、積聚、脹瘕、浮腫諸病癥; 卷9論頭痛、心痛、欬逆及脾胃、大腸、小腸、腎、膀胱、三焦諸病;卷10論痹、風、痿、飲諸病; 卷11論癇、狂、尸厥、霍亂及癰疽、浸淫病癥; 卷12論五官咽喉病、瘤癭、婦人及小兒病癥。
《針灸甲乙經》在學術上的特點,一是首創分部依線取穴法。書中將頭面、項、胸腹、四肢等劃分為三十五條線路,對《內經》以十二經循行路線取穴是一個重要變化,為臨床取穴帶來很大方便。后世的針灸學著作,多遵其例。二是保存了古代醫學文獻資料。本書不僅保存了 《黃帝內經》的內容,成為其古傳本之一,而且保存了早已亡佚的《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的內容。其中腧穴和腧穴主治部分,主要來源于后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指出,《黃帝明堂經》的多種傳本均已亡佚,“惟賴是書存其精要”。三是開分類編撰古醫經之先例。由于本書是將《素問》等三部書的內容,采用了 “使事類相從”的歸類方法,把散見于各篇章的一些相類經文匯集一處,對每一個問題的論述都較系統地聯貫在一起,為閱讀、研究帶來很大方便。如卷5針道第四所論述的針法,其中既包括了《靈樞》的“九針十二原”篇、“官能”篇,又包括了 《素問》的 “寶命全形論”、“刺禁論”等篇有關刺法的經文,可使讀者全面了解針刺前的注意事項、施針方法、針下感應、補瀉手法、針灸禁忌及誤刺致變等一系列問題。
本書是現存最早的針灸學著作,對后世針灸學的發展產生了較深影響。由晉代到宋代的針灸書,如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其主要內容基本未超越《針灸甲乙經》的范圍。王執中《針灸資生經》等多遵循本書編纂而成。明清兩代的針灸著作,如 《針灸聚英》、《針灸大成》、《針灸集成》,也都是在本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本書一向為醫學界高度評價和重視。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唐代已將其列為太醫院學習和考試醫生的內容之一。本書對國外醫學也有較深影響。約在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本書即已傳至日本和朝鮮。8世紀初,日本和朝鮮的醫事律令將其與《內經》、《本草經》一起,作為醫學生之必修課程。該書在以后還流傳到法國等歐洲國家,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地位。
參考文獻
- 山東中醫學院:《針灸甲乙經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
上一篇:《針灸大成》的主要內容,《針灸大成》導讀
下一篇:《針灸聚英》的主要內容,《針灸聚英》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