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的主要內容,《針灸大成》導讀
《針灸大成》又名《針灸大全》,是針灸學著作。明楊繼洲著,靳賢校正??诿魅f歷二十九年(1601)。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最早著錄?,F存主要版本有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刻本,清康熙五年(1666)刻本、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李氏重刻、李月桂重校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據明萬歷本??迸庞 3L期通行的10卷本外,尚有清乾隆三年(1737)會稽章氏所刊刻的12卷本。所增2卷,系將坊刻《銅人針灸經》附刊于本書之末。
楊繼洲 (1522-1620),名濟時,明代三衢(今浙江衢縣)人,針灸學家。世醫出身,祖父曾任太醫院太醫。楊氏少時攻舉子業,屢厄于有司,遂轉而繼承家業。于嘉靖年任皇帝待醫,隆慶二年(1568)任職于圣濟殿太醫院,至萬歷年間(1573-1620)仍為太醫院醫官。楊氏博覽群書,通各家之說,精于醫理,尤長于針灸,行醫40余年,臨床經驗豐富。他廣泛參考明以前針灸文獻,在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一書基礎上,結合個人心得,編成 《針灸大成》。
本書10卷。卷1首列仰俯人周身總穴圖,針道源流。其次為“針灸直指”,包括選自《內經》、《難經》的17篇有關針灸的論述,并加以注解。卷2-3卷3為針灸歌賦,列周身經穴賦、百癥賦、標幽賦、金針賦、玉龍賦等10個針灸賦。次列五運六氣歌、百穴法歌、十二經脈歌、玉龍歌、四總穴歌、肘后歌,以及楊氏家傳《勝玉歌》和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等。卷4為仰伏人尺寸圖、背俞、腹部穴歌、寸法、九針論及針法,各家補瀉方法和禁針禁灸穴等。卷5為井滎俞經原合穴、子午流注針法及靈龜飛騰八穴針法。卷6-7卷7為五臟六腑及十四經穴的主治、經穴歌及考證穴法,奇經、絡脈、經筋、治病要穴、經外奇穴等。卷8首載《神應經》穴法,其次為諸風、傷寒、痰喘咳嗽等23門,包括內、外、婦、兒、五官各種疾病的針灸取穴方法。卷9選錄各家針法及灸法,并附有楊氏本人的針灸醫案。卷10附錄陳氏 (佚名) 的 《小兒按摩經》一書。
本書對明以前針灸學經驗和成就作了較為系統的總結,是針灸學發展史上的一部承前啟后之作。該書的學術特點,一是注意窮原竟委詳辨針灸學發展源流。作者以 《內經》、《難經》為源,歷代諸家為流。認為 “不溯其源,則無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窮其流,則何以知后世變法之弊”。因將《內經》、《難經》的針灸內容,作了注解和闡發。引錄的內容不僅有針灸學的理論和一般治療原則,而且有具體病證的治療,如刺熱論、刺咳論、刺瘧論等。在此基礎上,對歷代各家經驗進行了系統歸納。二是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本書引用文獻資料達20余種。除 《內》、《難》之外,諸如 《子午經》、《銅人針灸圖》、《明堂針灸圖》、《存真圖》、《針經指南》、《針灸資生經》及《千金方》、《外臺秘要》、《濟生拔粹》、《神應經》等著作中的針灸內容,皆收入書中。楊氏家傳《玄機秘要》也囊括其中,并記載了作者本人的經驗。故在穴位考證、經絡循行、辨證取穴、治療手法各方面,均有詳細論述。如補瀉手法一項,就有《內經》補瀉,《難經補瀉》、《神應經》補瀉、李氏補瀉、楊氏補瀉及燒山火、透天涼、蒼龍擺尾、赤鳳搖頭等。三是講究綜合治療,治病常針藥并用。書中第10卷附入按摩法,為以往針灸著作所未見。此《小兒按摩經》除本書外,未有傳本,對保存古代按摩文獻,具有一定貢獻。
《針灸大成》的學術價值,從刊行后即受到重視,流傳甚廣,各種版本達50余種。本書還傳入國外,其全部或部分內容已被譯成法、德、英、日等國文字,在國外針灸學界也有相當影響,成為研究和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
上一篇:《重陽立教十五論》的主要內容,《重陽立教十五論》導讀
下一篇:《針灸甲乙經》的主要內容,《針灸甲乙經》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