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書》的主要內容,《潛書》導讀
《潛書》是重要政治、哲學著作。清唐甄著。原名《衡書》,“曰 ‘衡’ 者,志在權衡天下也。后以連蹇不遇,更名 《潛書》”。迄今所見,《潛書》最早的本子是王聞遠康熙刻本;后有光緒九年(1883)李氏刻本及光緒三十一年 (1905)鄧氏翻刻本。1955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標點本; 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增訂本。
唐甄(1630—1704),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亭,四川達州 (今達縣) 人,清代思想家。順治十四年(1657)中舉人。仕山西潞安府(今長治)長子縣知縣,頗有政績。后被革職,寄籍吳下,隱居著書;又曾賣田經商。著作除《潛書》外,余皆未刊,有《毛詩傳箋今義》、《春秋述傳》、《潛文》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本書為4卷,凡97篇,有篇名。前50篇又分作上篇,中再分上下;后47篇為下篇,亦析作上下。上篇(上)包括 《辨儒》等21篇,上篇 (下) 包括 《取善》等29篇: 下篇 (上) 包括《尚治》等24篇,下篇(下)包括《惰貧》等23篇。全書標點本約14萬字。
本書體例仿王充《論衡》,前50篇主要論學術,后47篇主要論政治。在政論方面: 第一,痛陳時弊,積極干世,提出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啟蒙思想。他認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也,皆人也”( 《抑尊》),“君權神授”乃是欺騙手法,“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室語》)。此外,又批判了“三綱五?!?、忠孝仁義等封建意識形態、倫理道德,主張“使民自善”。第二,倡導平等思想。指出 “天地之道故平”,要達到平等,必須抑尊、富民?!盀橹握卟灰愿幻駷楣Γ抑绿?,是適燕而馬首南指也”,而富民最根本的辦法,就是 “因其自然之利而無以擾之”(《富民》)。在哲學上,提出了以 “良知”說為核心的 “心性” 論。
《潛書》中進步的民主啟蒙思想,對后世影響甚大,故受到較高的評價。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說:“三百年前有此快論,不能不說是特識”。章太炎亦曰:“眾謏之言,仰戴仁帝以為圣明,雖直者猶傾之,惟甄發其覆蒙”( 《檢論·哀清史》)。本書在當時就很有影響,顧炎武弟子潘耒曾說唐甄“不為應酬之文,意所欲言則言之,每一篇出,人爭傳寫”(《潛書·序》)。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它對明清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批判。以及在這一批判中所表現出來的初步民主啟蒙思想。在清末資產階級的反滿革命中,引起了梁啟超、章太炎等人的注意。
參考文獻
- 1. 趙宗正: 《唐甄》,載 《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齊魯書社,1982。
- 2. 侯外廬: 《中國思想通史》第5卷第8章,人民出版社,1958。
上一篇:《湛然居士集》的主要內容,《湛然居士集》導讀
下一篇:《潛夫論》的主要內容,《潛夫論》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