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頭馬上》的主要內容,《墻頭馬上》導讀
《墻頭馬上》是元代雜劇劇本。白樸著。元鐘嗣成《錄鬼簿》最早著錄。今流傳版本有:脈望館校 《古名家雜劇》本,《元曲選》本,《柳枝集》本。另有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出版。
白樸 (1226—1306以后)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字太素,號蘭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生于汴京(今河南開封)。父親白華,金朝進士,升至樞密院判官。家世既有政治地位,亦有文名。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蒙古太宗窩闊臺圍攻汴京,金哀宗出奔,白華隨行。第二年城降遭受擄掠,白樸失去母親,時年僅8歲,由大詩人元好問攜行去到山東,鞠育數年,以穎慧的天資,經名師訓導,打好文學基礎。12歲交還他父親,依倚蒙古漢官史天澤,居于真定(今河北正定),攻研詩賦之學,成長為年青一代的優秀人物,元好問稱贊他 “元白通家舊,諸郎汝獨賢”。他親身經歷了國亡家破、失去慈母的悲痛,心情總是郁郁不樂,時常涉足歌樓酒館,放浪形骸,以求排遣。36歲時,史天澤官升中書右丞相,向元世祖推薦他,他再三推辭不就。元一統之后,遷家金陵(今江蘇南京),和遺老們共處,放情山水,優游詩酒。81歲時重游揚州,有丙午年 〔水龍吟〕詞紀之。以后事跡湮沒無聞,卒年未詳。作品現存詞集《天籟集》;散曲有小令37支,套曲4套;雜劇據《錄鬼簿》存目15種,今存 《梧桐雨》、《墻頭馬上》,另 《東墻記》1種是否原作,尚未論定。
《墻頭馬上》的故事起源于唐白居易的樂府詩《井底引銀瓶》,宋元南戲有《裴少俊墻頭馬上》,宋官本雜劇有 《裴少俊伊州》,金院本有 《鴛鴦簡》、《墻頭馬(上)》各1本,諸宮調有《井底引銀瓶》,都是同一題材,白樸當是借鑒了這些前代作品進行再創造。
全劇1本4折。寫唐高宗時,尚書裴行儉與總管李世杰締結姻親,因李世杰謫官洛陽,婚事延擱,兒女裴少俊與李千金并不知情。李千金春日游花園,熱烈向往愛情的幸福,惋惜青春易逝。裴少俊為宮苑采購花苗,從長安來到洛陽,在園外物色花木,兩人一據墻頭,一坐馬上,相顧鐘情,倡酬詩簡,晚上逾墻相聚,在李千金閨房中歡情正洽,被嬤嬤撞破,李千金懇求放他倆私走,不獲允許,她便威脅要用裙刀自殘身體,反誣嬤嬤圖財導奸,以此制伏嬤嬤放行。兩人潛歸長安裴府,不敢稟明父母,隱居花園7年,生下一雙兒女。清明節裴尚書步入花園,發現她母子,責備她淫奔茍合,傷風敗俗,勒逼裴少俊寫休書,李千金極力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聲言家世清白,愛情專一,姻緣天賜,裴尚書更加忿怒,要她石上磨玉簪,井底引銀瓶,以卜天意,結果簪折瓶墜,便留下她一雙兒女,把她逐回家去。她在洛陽,家產豐饒,生活富裕,但日夜思念孩子和丈夫,精神非常落寞痛苦。裴少俊得中狀元,官授洛陽縣尹,登門懇求重作夫妻,李千金氣恨當日裴尚書出言處事過分狠惡,裴少俊軟弱屈從,堅決不允。裴尚書夫婦帶著兩個孩子牽羊擔酒上門賠禮道歉,她更斷然拒絕。兩個孩子見父母不能復合,意欲尋死,她看在兒女分上才同意了,對丈夫公婆勝利地聲言她墻頭馬上得來的姻緣幸福,決不能輸給當壚沽酒的卓文君。
這個戲是元雜劇中四大愛情戲之一,出色地塑造出李千金的光彩形象。她愛得熱烈,做得果決,具有“謀成不謀敗”的鋒芒,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沖開嬤嬤的阻攔,抗御裴尚書封建家長的高壓,奮力維護自己人格的尊嚴和愛情的價值,一時受到的貶損最終都獲得充分的報償。她的形象展示了少女要求婚姻自主、戀愛自由是天然合理的,在封建時代文藝作品的人物畫廊中獨具特色。
參考文獻
- 1. 胡世厚: 《論白樸的雜劇〈墻頭馬上〉》,《中州學刊》,1981年第1期。
- 2. 顏長珂: 《元雜劇 〈墻頭馬上〉 的喜劇特色》,《藝譚》,1982年第3期。
上一篇:《圣濟總錄》的主要內容,《圣濟總錄》導讀
下一篇:《聲無哀樂論》的主要內容,《聲無哀樂論》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