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叛王之子的尷尬命運
劉安雖然嗣位淮南王,但作為“叛王之子”,自然就是朝廷安撫和防范的對象。表面上看,劉安與武帝的關系不錯,劉安是劉長之子,武帝劉徹為文帝之孫,因此劉安與劉徹屬于叔侄關系?!稘h書·淮南王傳》載:“時武帝方好藝文,以安屬為諸父,辯博善為文辭,甚尊重之。每為報書及賜,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初,安入朝,獻所作《內篇》,新出,上愛秘之。”武帝對劉安的文學修養很是欣賞,凡有回信,都要請大作家司馬相如等代為潤色,說明武帝對自己的文學水平很不自信,盡量避免在叔父面前丟臉;武帝對劉安所獻的《淮南子》也十分喜愛,卻“秘之”不愿讓人知道。兩者關系似乎融洽和睦,可惜的是,劉安最終因謀反之罪而死于非命。
劉安謀反的過程在《史記》里記載很是詳細。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劉安準備舉兵響應,被國相勸止,同時朝廷的援兵打消了他的念頭。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劉安入朝,太尉田蚡哄他將來能繼皇位,他回國后暗中勾結賓客,安撫百姓,伺機造反。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天上出現了彗星,彗星被認為是戰爭的預兆,劉安以為天下將亂,加緊了謀反的準備。閩越發兵攻擊南越,漢武帝發兵討伐閩越,劉安上書勸阻,兩者關系公開出現了裂痕?;茨贤跆觿⑦w妃是武帝姐修成君金俗的女兒、皇太后的外孫。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劉安怕謀反的事情被太子妃知悉,于是與太子劉遷合謀,逼迫她返回娘家。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淮南王國郎中雷被因戲劍誤中太子劉遷,十分驚恐,正好朝廷有令說“有欲從軍者輒詣長安”,“被即愿奮擊匈奴”,讓想當兵攻打匈奴的直接去長安報到,雷被欲行,太子劉遷不肯放人,雷被逃至長安,上書告發劉安阻撓他北上從軍抗擊匈奴,朝廷欲緝拿太子劉遷,劉安準備起兵反叛,因武帝的赦免而暫時弭兵,但謀反心理進一步加強。劉建是劉不害之子,劉安的庶子劉不害,雖年歲最長,但劉安并不喜歡他,“后、太子皆不以為子兄數”,王后和太子都不拿他當兒子或兄弟看待,劉建很是不滿。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劉建指使莊芷上書皇帝,告發太子劉遷迫害其父子,引起了丞相公孫弘的重視,因為事情涉及太子劉遷,劉安深感不安,武帝派廷尉監去淮南國逮捕劉遷,于是劉安與劉遷準備發兵抵抗,計劃失敗,劉遷見形勢不妙,欲自殺,未遂。謀臣伍被自首,謀反罪證泄露,武帝令公卿大臣審理此案,劉安自刎而死,其他人滅族?;茨贤鯂鴱U為九江郡。
關于劉安謀反的問題,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表現為兩種相反的觀點:司馬遷、班固、王充、應劭、伏滔、司馬光、王夫之、王云度、金春峰等學者認為謀反是事實;吳汝倫、朱東潤、徐復觀、牟鐘鑒、雍國泰、陳廣忠、于首奎、張雙棣、陳麗桂等學者認為謀反是一樁冤案。這兩種觀點各有依據:第一種認為劉安謀反屬實的觀點,因為有正史明確的記載,究其動機是劉安念念不忘為父報仇的志向和受為謀私利的賓客的唆使。司馬遷《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說劉安“時時怨望厲王死,時欲畔逆”,突出了其為父親報仇的志向,班固《漢書》因之,司馬光《資治通鑒》、王夫之《讀通鑒論》皆贊同這個觀點;第二種觀點否認劉安的謀反,認為是場冤案,這以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認為諸侯王豢養賓客、集聚人才,形成文化中心,致使名譽流播,國力日強,觸犯了朝廷的忌諱。
徐州獅子山楚王劉戊墓從葬坑步兵俑
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劉安處在淮南王這樣重要的位置,自然就是朝廷的心腹之患,必然要成為朝廷的重點防范對象,而不取決于他是紈绔公子還是英明君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他的英明、智慧、仁義反而加速了他的覆亡。因此我們看待劉安的謀反案,應該從當時的歷史語境出發,去體會當事人的尷尬和痛苦,了解當時諸侯王“反亦誅,不反亦誅”的生存困境。
上一篇:《淮南子·反亦誅,不反亦誅》精解
下一篇:《淮南子·奇思異想的神話傳說》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