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踢毽子
明清時期一項很流行的民間體育活動。其方法和動作都是由宋代的足球演變而來。清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中說:“京師十月以后,則有風(fēng)箏、毽兒等物。”踢毽子流行后,其動作花樣及靈巧性都勝過了踢足球。“盈盈態(tài),妙逾蹴鞠,巧甚彈棋。”(陳維菘《詠毽子》)因為毽子較足球為輕,踢起來容易掌握,特別受到婦女和兒童的喜愛。城市中也有富家子弟喜歡踢毽子。清代的廣州元宵節(jié),“晝則踢踺五仙觀,毽有大小,踢大毽者市井人,踢小毽者豪貴子。”(屈大均《廣東新語》)所謂踢大毽者市井人,是指專靠表演踢毽子為生的藝人,這種藝人北京當(dāng)時也有。翟灝在《通俗編·卷三十一》中說:“今京師為此戲最工,頂、額、鼻、口、肩、腹、膺,皆可代足。一人能兼數(shù)敵。自弄,則毽子終日不墮。”《清代竹枝詞·燕臺口號一百首》中也描述了北京城踢毽子的表演。“內(nèi)外拖槍佛頂珠,一身環(huán)繞兩人俱。琉璃廠有踢毽子者,兩人互接不墜。”這些都說明明清時踢毽子開展較為普遍,并有較高的技巧。此運動以花樣難度見稱,故又稱“花毽”,由花毽進(jìn)一步發(fā)展,則是現(xiàn)在的毽球。
上一篇:舞蹈·踏謠娘舞
下一篇:醫(yī)學(xué)·遵生八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