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傭出,獨與嫗居渡口。
一日,有書生避雨檐下,衣濕袖單,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座,知從郡城就童子試歸。老人略知書,與語久,命嫗煮芋以進,盡一器;再進,腹為之飽。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別去。
十余年,書生用甲第為相國,偶命廚者進芋,輟箸嘆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訪其夫婦,載以來。丞尉聞之,謂老人與相國有舊,邀見講鈞禮,子不傭矣。
至京,相國慰勞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煩爾嫗一煮芋也?!币讯?,嫗煮芋進,相國亦輟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猶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調和之有異,時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數十里,困于雨,不擇食矣。今者堂有煉珍,朝分尚食,張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猶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聞實多:村南有夫婦守貧者,紡織井臼,佐讀勤苦,幸獲名成,遂寵妾媵,棄其婦,致郁郁死,是芋視乃婦也。城東有甲乙同學者,一硯一燈,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舉,登仕路,聞甲落魄,笑不顧,交以絕,是芋視乃友也。更聞誰氏之子讀書時,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為吏,以污賄不飭罷,是芋視乃學也。是猶可言也,老人鄰有西塾,聞其師為弟子說前代事,有將、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綰黃紆紫,或攬轡褰帷,一旦事變中起,釁孽外乘,輒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廟、社稷、身名、君寵,無不同于芋矣。然則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豈獨一箸間哉!”老人語未畢,相國遽驚謝曰:“老人知道者?!焙褓Y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贊曰:老人能傾蓋不意作緣相國,奇已!不知相國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賢夫并老人而芋視之者,特怪老人雖知書,又何長于言至是!豈果知道者歟?或傳聞之過實耶?嗟夫!天下有縉紳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春酒堂詩文集》
一闊胃口就變,似乎是很自然的事。即便不是闊佬,但一到情況稍有改善,也會想法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變變胃口。人同此心,不必非議也。
一闊胃口變,而且人皆有之,極少例外。但改善生活,量入為出,不縱欲,不妄求,這種“變”,大概是正常的,合乎情理的。這種人與那些有權有勢的“闊佬”,一朝得志,便以權勢滿足個人私欲,巧取豪奪的貪婪性格是大為不同的。周容這篇《芋老人傳》,就是議論“一闊胃口變”種種表現的。他真是從細微中看靈魂。且看,即使正當的需求一旦與權力結合而不加遏制,也會變得無恥和墮落的。
《芋老人傳》的故事也平常。某書生在府城考秀才的回家途中,遇雨,避雨慈水祝渡老夫婦屋檐下,老人憐他衣濕袖單,請他進屋,還煮兩碗芋艿讓他吃飽。書生臨行感激地說:“他日忘不了老人芋呵!”十幾年后,書生當了宰相,偶然命廚師煮芋艿送上,嘗了,嘆息道:“比祝渡老人煮的芋艿香甜味差遠了?!迸扇藦泥l下請了老夫婦來,要求老媽媽再煮一碗芋艿,送上,相爺嘗了一口又停下筷子嘆息,為甚么不像當年那么香甜呵!
類似的故事流傳太多,但由此而引出的一番議論卻甚為精辟。周容借那位祝渡老人之口說了:“其實,芋艿還是當年芋艿,也不是煮法有何特別,是相公環境和地位改變了的緣故。當年你步行疲頓,又遇雨,饑不擇食了,現在吃的是山珍海味,還會覺得芋艿的香甜么!難得相公還算想得起過去那兩碗芋艿,我還是感到高興的。”接下來,老人又談了許多故事:一對患難夫妻,男的苦讀,女的佐讀勤苦,后來男的成名,討了小老婆,把妻子像芋艿一般拋棄了。還有甲乙同學,一硯一燈,一窗一榻,親勝手足,后來乙中了舉,做了官,對落魄的甲冷笑不顧,這是把朋友看作芋艿了!還有一個學生,讀書時立志:廉能學古人某,忠孝學古人某,日后做了官,卻因貪污受賄受到法辦,這是把學問當作芋艿了!再有,老人臨近的一個學塾,老師常常講起那些達官貴人一旦國家有難,即變節投降、賣國求榮的史事,那些人就是把宗廟、社稷、功名、君寵統統當作芋艿拋個精光了。最后,老人畫龍點睛地點出:“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豈獨一箸間哉!”點得何其好也!周容的文章,是有特指的,是就明末士大夫變節投降有感而發的,故而尤為沉痛。
這篇文章的收尾,作者長嘆一聲:“嗟夫,天下有縉紳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皆然?!币会樢娧纯炝芾???N紳士大夫為何“不能言”,或有隱衷,或有顧慮也,免不得吞吞吐吐,轉彎抹角,哪像生活在底層的普通老百姓、如祝渡老頭這樣的野老鄙夫,議論起國家大事、世風士節來如此鞭辟入里、洞見肺肝啊!
上一篇:《自題詩后·〔明〕鐘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英雄之言·〔唐〕羅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