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義》的主要內容,《文史通義》導讀
《文史通義》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探討文史理論的專著。清章學誠撰。此書始撰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嘉慶六年(1801)方大體定稿。作者生前恐此書論點 “驚世駭俗”,僅選印了部分 “近情而可聽者” 向有關人征詢意見。全書正式刊刻于道光十二年(1832),是章學誠之子章華紱在大梁(開封)刊刻的,故稱 “大梁本”,共8卷,分 《內篇》5卷,《外篇》3卷。其后,杭州書局、成都志古堂、廣州粵雅堂以及貴陽王秉恩等又據“犬梁本”翻刻了幾種。光緒間,江標有 《文史通義補編》1卷,收入 《靈鶼閣叢書》之中。光緒二十四年(1898)豐城余氏寶墨齋又合刻《文史通義正補編》9卷。民國初,劉承幹嘉業堂據舊抄本及章學誠故友王宗炎所編舊目重刻《文史通義》9卷,較之“大梁本”增 《內篇》1篇、《補遺》8篇,這是舊時的善本。目前通行本為1956年古籍出版社排印的劉公純標點本以及1961年中華書局重印的劉公純標點本,二書底本皆為嘉業堂刻本,并增益了1922年《四川省立圖書館集刊》所載的 《章氏遺書逸篇》,作為 《補遺續》 附書后。
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號少巖。清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歷史學家、方志學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曾任國子監典籍。自以迂拘,不合世用,乃窮畢生精力于治史、修志、講學。先后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又應南北方志館的邀請,先后纂修或參修了《天門縣志》、《和州志》、《永清縣志》、《大名縣志》、《亳州志》、《麻城縣志》、《石首縣志》、《常德府志》、《荊州府志》、《湖北通志》、《廣濟縣志》等方志。同時,著有 《方志辨體》、《方志立三書議》、《修志十議》、《記與戴東原論修志》等論文,總結前人編纂方志的得失,對方志理論進行深入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方志學體系,成為中國古代方志理論的集大成者。《文史通義》是繼唐劉知幾 《史通》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學理論專著,書中兼及詩文、經學,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他主張史學應著眼“經世致用”,既反對空談義理,束書不觀,又反對一味尋章摘句,煩瑣考證;他提倡 “六經皆史”,并進一步指出 “盈天地間,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學”。這不但擴大了史學研究與應用范圍,而且沖破了昔日俗儒人為設立的神圣藩籬——經學;他在劉知幾史才、史學、史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 “史德”,認為史家不但應具才、學、識三長,還應講求職業道德,唯四者有機結合,方能成為良史;他還辨明了 “記注”與 “著述”二種體裁的本質區別,認為前者不過是排比史料,述而不作,而后者則是一家之言,獨斷之學。此外,章學誠還在校勘學、目錄學上有較大貢獻,所著《校讎通義》、《史籍考》等書皆是各自領域中的重要著作。
《文史通義》 9卷,約24萬字。正文分為: 《內篇》,含易教上、中、下,書教上、中、下,詩教上、下,禮教,經解上、中、下12篇;《內篇二》含原道上、中、下,原學上、中、下,博約上、中、下,浙東學術,朱陸 (附書朱陸篇后),文德,文理,古文公式,古文十弊15篇;《內篇三》含辨似,繁稱,匡謬,質性,黠陋,俗嫌,鍼名,砭異,砭俗9篇; 《內篇四》含所見,言公上、中、下,說林,知難,釋通,申鄭,答客問上、中、下,橫通12篇; 《內篇五》含史德,史釋,史注,傳記、習固、士習(文闕),詩話(附書坊刻書話后,題隨園詩話),婦學(附婦學篇書后)8篇; 《內篇六》含文集,答問,篇卷,天喻,師說,假年,博雜,同居,感遇,感賦,雜說11篇。《外篇一》含立言有本,述學駁文,淮南子洪保辨,論文辨偽,與孫淵如觀察論學十規,史學例議上、下,史篇別錄例議8篇;《外篇二》含三史同姓名錄序,史姓韻編序,藉書園書目敘,為謝司馬撰楚辭章句序,唐書糾謬書后,皇甫持正文集書后,李義山文集書后,韓柳二先生年譜書后,書貫道堂文集后,書孫淵如觀察原性篇后,書郎通議墓志后,朱先生墓志書后,說文字原課本書后,鄭學齋記書后,讀史通,駁孫何碑解,駁張符驤論文,評沈梅村古文,評周永清書其婦孫孺人事,墓銘辨例,通說為邱君題南樂書舍21篇;《外篇三》含報黃大俞先生,報謝文學,論文上弇山尚書,與吳胥石簡,為畢制軍與錢辛楣宮詹論續鑒書,答邵二云,與邵二云論學,與邵二云,與邵二云論文,與邵二云論修宋史書,與邵二云論文書,與邵二云論學,與邵二云書,與史余村,又與史余村,與史余村論文,與史余村簡,與汪龍莊書,與胡雒君,與胡雒君論文,與朱滄湄中翰論學書,答沈楓墀論學,與陳鑒亭論學,報孫淵如書,與周永清論文,又與永清論文,答周永清辨論文法,答周筤谷論課蒙書,再答周筤谷論課蒙書,與喬遷安明府論初學課業三簡,與林秀才,與劉寶七昆弟論家傳書,答某友清碑志書,與族孫守一論史表,答大兒貽選問,家書 一、二、三、四、五、六、七,雜說上、中、下45篇。《補遺》含跋湖北通志檢存稿,上朱大司馬論文,評沈梅村古文,與邵二云論文,評周永清書其婦孫孺人事,與史余村論文,又與史余村,答陳鑒亭8篇。《補遺續》含與孫淵如觀察論學十規,又與朱少白論文,又與朱少白,與史余村,答邵二云5篇。
《文史通義》比較全面、綜合地論述了經、史、詩、文幾大領域的理論問題,對古今學術思想幾乎作了一個總的批判,故它不但是史學批評的名著,而且也是文學評論中的佳作。書中許多論點,如“六經皆史”,“史德”,史著義例等,都對后人有頗大影響,此書在中國史學史、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舉世公認的。
《文史通義》在未正式刊布之前,就已引起有關學者的注意,如邵晉涵對此書極為推崇,認為“探其胸中所言”。但由于此書至章學誠死后31年方正式問世,故人們對其價值的比較廣泛、深入的認識與研究已是清末民初了。首先是江標、劉承斡等人對《文史通義》的校訂、增刪,從而為后人提供了此書較完整的版本。其后,日本的內藤虎次郎,以及胡適、姚名達又分別為章學誠撰了年譜,其中尤以姚名達的訂補本為佳,譜中比較詳盡地考證了譜主撰《文史通義》的有關史事及思想。對 《文史通義》進行過專門研究的主要有呂思勉《文史通義評》專文及附錄《章學誠之史學思想》,張舜徽《〈文史通義〉平議》,二文的特點均是逐篇評點,闡發其要點大義,同時也指出其不足。倉修良有《章學誠與 〈文史通義〉》專著,主要是概括分析、考證章氏撰《文史通義》的活動、目的及本書的內容、版本、學術思想與地位等。此外,隨著近八、九年來我國新修方志活動的廣泛、深入開展,有關學人從方志學的角度研究《文史通義》(特別是“大梁本”)的學術活動大為深入,出現了一批數量可觀的學術論文。
參考文獻
- 1.姚名達:《章實齋先生年譜》、《訂補》,商務印書館,1931。
- 2. 呂思勉:《史學四種》,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 3. 張舜徽:《史學三書平議》,中華書局,1983
- 4. 倉修良:《章學誠和〈文史通義〉》,中華書局,1984。
上一篇:《投筆膚談》的主要內容,《投筆膚談》導讀
下一篇:《文子》的主要內容,《文子》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