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菊延
散文。作者李若冰。發表于《人民文學》1955年2月號。這篇散文分列小標題,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這就是柴達木”,寫行車途中戈壁灘的荒涼、抵達柴達木之后的驚喜和這塊豐饒盆地的壯美景色。作者突出描寫了荒漠中簡陋的營房,贊揚戰士們不畏艱辛駐守邊陲的崇高精神。第二部分“我們的勘探伙伴們”,記敘隨地質隊參觀儲油構造、訪問警衛戰士的見聞與感觸。夜宿山溝時,介紹地質隊長在艱苦環境里經受磨煉、思想與業務不斷進步的感人事跡;在帳篷里與警衛戰士交談時,表現他們以多向祖國作貢獻為最大樂趣的優秀品質。第三部分“再見了,柴達木”,寫登上油砂山的歡樂和勘探指揮部的聚會與道別。山巔的遠眺,引出地質隊勇攀“英雄嶺”的故事,路遇手搖鉆機和背水組,更展示了創業者的心胸。因此,與柴達木告別時,作者感情激蕩,對油田的遠景作了美好憧憬。全文組織材料的特點是縱橫交錯,經緯編織:既隨著參觀足跡呈現一條時空轉換的線索,又不時地騰出筆墨,穿插諸多的人物和故事。作者的感情,在參觀見聞的敘述中不斷醞釀、升華,至結尾處達到熾熱程度,噴瀉得淋漓酣暢。
上一篇:張艷華《在新事物的面前》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龐守英《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