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
某啟,承誨喻累幅,知尚盤桓江北,俯仰逾月,豈勝感慨。得秦君詩,手不能舍,葉致遠適見,亦以為清新嫵麗,與鮑、謝似之,不知公意如何?余卷正冒眩,尚妨細讀。嘗鼎一臠,旨可知也。公奇秦君數口之不置,吾又獲詩手之不舍。然聞秦君嘗學至言妙道,無乃笑我與公嗜好過乎?未相見,跋涉自愛,書不宣悉。
——《臨川先生文集》
元豐七年(1084)八月,蘇軾赴汝州,途過金陵,這時王安石已罷相,退居金陵,蘇軾前往會晤,相見甚歡,同游多日,蘇軾曾作《次韻荊公四絕》,中有“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句。事后,蘇軾又寫了兩封信給王安石,在第二封中,說起他起先想在金陵買田,“庶幾得陪杖履,老于鐘山之下”,詩中的“勸我試求三畝宅”,或安石也有希望蘇軾居金陵意。但這一意圖未能實現,便想在儀真(今儀征)求田營居,如果成功,“扁舟往來,見公不難矣”,即王簡中的“知尚盤桓江北”。其次是附去秦觀詩文數十首,因這一年秦觀自編《淮海閑居集》完成,所以蘇軾向安石推薦,還說他“行義修飭,才敏過人”,要求安石在別人前加以賞譽,使增重于世。蘇門四學士中,秦觀與蘇軾過從最密。蘇軾名句“竹外一枝斜更好”,即是《和秦太虛梅花》中語,也作于元豐七年。
此書便是安石復信。信中說葉致遠稱秦詩“清新嫵麗”,也頗中秦詩風貌。葉致遠為葉濤,王氏之婿,曾從王安石學詩文,安石有《招葉致遠》詩:“白下長干一水間,竹勻新筍已班班。明朝若有扁舟興,日落潮生尚可還。”當是葉住在長干里一帶,朝夕之間,可以乘舟往還。此雖小箋,亦足存文壇掌故。
王安石與蘇軾,政見上不相同,但都出于謀國之忱,兩人的品格都很正直,文學上都有卓越成就與崇高聲望,所以私交上仍可文字唱和,聲氣流通。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說:“夫以兩公名賢,相逢勝地,歌詠篇章,文采風流,照耀千古,則江山亦為之壯色。”雖然說得高了些,卻也說明兩人心地上還是寬坦的。安石和蘇軾的詩文才藝,實在也不能不使兩方傾服,何況這時安石已罷相,蘇軾是謫黜余生,心理上更不同些,蘇詩的“從公已覺十年遲”,雖有酬應意,未始沒有真情,此亦古人風流之可以懷念者。
王楙《野客叢書》卷六云:“仆謂二公皆一時偉人,其所不相能者,特立朝議論間耳。然其文章妙處,各自心服,何嘗以平日議論不相能之故,并以其所長者忌之,茍如是,何以為二公?”說得很平允。
上一篇:《回波嶼·〔明〕祁彪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復吳用修·〔明〕黃汝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