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輔通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畿輔,舊稱王都所在,亦泛指京城及附近地區。在明清兩代,畿輔即今京津兩市和河北省一帶。清初設直隸省(雍乾以后管轄范圍逐漸擴大),曾三修《通志》(一省范圍的地方志),是為《畿輔通志》。康熙十一年,直隸總督于成龍聘郭棻創編,僅歷十數月而全書告成,凡46卷,至二十二年付梓開雕。此書期限匆迫,草率成書,因此體例不夠謹嚴,內容又多疏漏,致貽后世譏評。鑒于此,雍正七年田易等又予重修,后由李衛等總其成,至十三年成書。全書120卷并圖1卷,即付印行,并被《四庫全書》所收錄。第三次修纂始于同治十年,成于光緒十年,由直督李鴻章延請著名學者黃彭年主持,凡300卷,在材料的宏博,體例的嚴整上,不僅遠遠越過康雍二志,即在清代各省通志中也允稱巨制,此書搜集保存大量的原始材料,除了匯集前代文獻中的材料外,同時廣泛取資于官府檔冊,實錄原文,不加潤飾,且所引資料都注明出處,為后世研究京津冀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在編制體例上也有所創新,書中未沿用通用的門目體,而是諸體并用,頗類正史的紀傳體,此書于光緒十年初刊于保定蓮池書院,頗為時所重;后以版毀,又于宣統二年由北洋官報局石印;1943年,商務印書館又據光緒版影印刊行,近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又組織人力重新整理校點,編為37冊,從1985年起陸續出版,并由著名方志學專家來新夏寫了《重印〈畿輔通志〉前言》
上一篇:《電影美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白話文學史(上卷)》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