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韻文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中國文化史》叢書之一。1937年商務印書館初版,1984年上海書店影印出版。本書原著作者日本人澤田總清,編譯者王鶴儀。全書共分9部分。第1部分序論,論韻文的韻律,韻文的種類和派別,以及時代區劃。以下分期論述韻文的發展,共8部分:第一期,先秦的韻文;第二期,兩漢的韻文;第三期,六朝的韻文;第四期,唐代的韻文;第五期,宋朝的韻文;第六期,金元的韻文;第七期,明代的韻文;第八期,清及現代的韻文。所述韻文包括駢文、賦、詩、詞曲等所有有韻的文體。該書站在比較文學的角度上,論述中國的韻文特征及發展沿革,頗有些新知新意。作者將中國的韻文與日本和西洋的韻文相比較,揭示了中國韻文必須要依韻律和格式來和散文相區別的這一重要特征。提出“詩又被稱為‘言語的經濟’和‘記憶的經濟’”的這一文學觀點。提出“詩的本質是感情的表白”,“動的感情的表現就是韻律”,“韻律的言語,大約可分為抑揚、音數、韻語三種”等對中國韻文內在本質與表現形式的概括揭示。每一部分均涉及到典型韻文的介紹與分析,涉及到有影響的韻文作者的性行、作品與影響,涉及到韻文創作的風格與流派。在古典文學史編纂圣手如林的中國,一個域外學者以特有的身份、獨具的眼光,來評介中國韻文的發展,著實有它豁然開朗于目前的閱讀效果。這對于從更高層次來研究中國的韻文、發展中國的韻文,無疑是很有益處的。
上一篇:《中國貨幣史綱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書史會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