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中國古代寓言歷史悠久,題材廣泛,名作輩出。此書是一本嘗試性的著作,陳蒲清著,1983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書中按中國古代寓言發展的5個時期分章撰述,即先秦哲理寓言,是古代寓言發生和蓬勃發展的時期;兩漢勸戒寓言;魏晉南北朝寓言;唐宋諷刺寓言,是古代寓言創作的第二個高潮時期;元明清詼諧寓言。對重要的作家作品另立專節講述。書中探討中國古代寓言的范疇和稱謂,認為寓言應具備兩條基本要素,即有故事情節,有比喻寄托,言在此而意在彼。“寓言”之名,始于《莊子》。《天下篇》稱:“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寓言篇》說:“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寓言”在古代還有各種稱謂,劉向《別錄》寫作“偶言”;《韓非子》中稱其為“儲說”;劉勰《文心雕龍·諧隱》歸之于“隱言”一類;魏晉南北朝時代,受佛經譯述影響,將“寓言”徑稱為“譬喻”;明末,將《伊索寓言》譯本稱為《況義》。1917年,茅盾《中國寓言》(初編),整理秦漢諸子中的寓言作品,是有關中國古代寓言最早的以寓言命名的獨立選本。由于寓言反映現實的間接性與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使它的寓意具有極大的靈活性,使后世從不同角度加以取舍運用,歷久彌新。中國古代寓言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豐富了民族語言,以成語而論,如:“游刃有余”、“老馬識途”、“高山流水”、“對牛彈琴”等等均來源于古代寓言。中國古代寓言的結構體制還影響到古代一種大型工具書——類書的編纂。
上一篇:《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古代間諜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