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備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又名《武備全書》,明茅元儀輯纂。據(jù)《明史·藝文志》載,此書240卷,凡180萬字,搜采歷代軍事書籍二千余種,或全錄或節(jié)選,歷時15年編竣。全書共分為5門:《兵訣評》18卷,輯入《孫子》、《吳子》等九家兵法;《戰(zhàn)略考》31卷,輯編春秋以迄元代歷朝用兵得失;《陣練制》41卷,輯有歷代陣圖,教練將士,進(jìn)退賞罰,刀槍棍棒等技藝;《軍資乘》55卷,輯有立營、行軍、旌旗、軍械、戰(zhàn)船、火器、屯田、水利、河漕、海運(yùn)、醫(yī)藥、馬匹等事;《占度載》96卷,輯有陰陽占卜、奇門六壬和方輿、海防、江防、航海等事。各門之下又分子目,篇首加“茅子曰”加以評騭。各部分均配有插圖,極一時之備,不亞于宋代敕編《武經(jīng)總要》。尤其是書中記述了少數(shù)民族語言,附有《鄭和航海圖》,對當(dāng)時國防形式詳細(xì)介紹,對后世研究明代后期歷史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作者在談撰述此書的用意時稱:“有文事必有武備”,而國家承平日久,“故朝野之間,莫或知兵,”致使“東胡一日起,士大夫相顧驚駭”,因此作《武備志》,以為“時之所需”。(《自敘》)書前有多人作序,如宋獻(xiàn)序稱此書“其所采之書二千余種,而秘圖寫本不與焉,破先人之藏書垂萬卷,而四方之搜討傳借不與焉,其為日凡十五年,而畢志一慮。”
此書崇禎元年(1628)作者35歲時赴京進(jìn)呈,崇禎帝稱許此書“該博”,作者遂放浪失言,指摘時政,被誣以“浮談亂人心”下獄。激憤之余,作者自比蘇軾因《老檜詩》而下獄的烏臺詩案,作《在禁詩》(又名《在禁草》),惜此書今佚。《武備志》有明刻本,清初遭禁,列入《清代禁毀書目·禁書總目》,日本有和刻本行世。
上一篇:《正義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