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永樂大典》是中國封建時代一部規模巨大的類書,也是15世紀初年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凡22877卷,另外有凡例和目錄60卷,共裝成11095冊。這書是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命令詞臣解縉、姚廣孝等編纂的。初名《文獻大成》,后又有所增益,參與編輯者有2100余人,歷時5年,至永樂六年(1408)冬天始編輯完成。書成后改名《永樂大典》,其中目錄60卷有單行本。總字數達3億7千萬。采用典籍達七八千種,保存了宋元以前的佚文秘籍。編輯體例,與一般類書分類集錄資料不同,它是把所輯錄的文章,著作的題目,按明初官修韻書《洪武正韻》的韻部編排。依韻考索,確實簡便。例如元末明初的古本《西游記平話》有一段佚文,題為“夢斬涇河龍”,就收在《永樂大典》第19149卷“送”韻的“夢”字條下。具體編輯方法,以《洪武正韻》(76個韻部)為綱,每一單字下,詳注音韻訓釋,備錄篆隸楷草各種字體。以下依次將有關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聞異見、詩文詞曲,隨類收錄,或以一字一句分韻,或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韻,或全錄一書,以書分韻。凡例所定:“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但不完全取用。體例上分韻隸字,按字、按篇名、按書名,前后不一,是此書缺點。
清代乾隆間,編輯《四庫全書》時,《永樂大典》存在翰林院的明文淵閣正本,僅殘缺2422卷。《四庫全書》編者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已經佚失的古籍:“凡經部66種,史部41種,子部103種,集部175種,共計385種,4926卷。”乾隆以后,頗有散失,經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兩次侵入北京,帝國主義者搶劫焚毀,至20世紀初,僅存64冊。現經多方面的努力,由國家保存的《永樂大典》鈔本已增加到215冊。1960年,中華書局曾將現有存書影印出版,合共730卷。
上一篇:《死魂靈》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漢堡劇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