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畝之間兮,
桑者閑閑兮,
行與子還兮。
(間、閑、還,寒部。)
十畝之外兮,
桑者泄泄兮,(三家泄作詍,
行與子逝兮。一作呭。)
(外、泄、逝,祭部。)
〔譯文〕
在十畝桑園中,采桑姑娘已經歇息。走吧咱們一道回家去!
走出桑園到外邊,采桑姑娘有說又有笑。走吧咱們一塊往家奔!
〔評介〕
《十畝之間》二章,章三句。關于這首詩的主旨,說法也不盡相同?!对娦颉氛f:“十畝之間,刺時也。言其國削小,民無所居焉?!眹餍?,民無所居,該刺??墒潜驹姴o此意,為什么也和其他魏詩一樣說“刺”呢?朱熹的《詩集傳》認為:“政亂國危,賢者不樂仕于其朝,而思與其友歸于農圃,故其詞如此。”此說遠了一點。政亂國危,賢者不樂仕朝,這些都是事實,可是詩中明明寫的“桑者閑閑”(似為曹植詩“美女妖且間,采桑歧路間”所本),是描述采桑男女之私的情歌,怎么能和賢者思歸之事有關呢?
姚際恒的《詩經通論》卻認為本詩“類刺淫之詩,蓋以桑者為婦人,古稱采桑皆婦人,無稱男子者。若為君子思隱,則何為及于婦人耶?”姚氏并不贊同朱子之說。姚氏還說:“古西北地多植桑,故指男女之私者必曰‘桑中’也?!闭f“私”對了,這是一首情歌。說“淫”就錯了。此詩并無淫意。姚氏最厭惡朱子將美詩說成淫詩了,可自己偏偏又將無淫意之詩說成了淫詩,“則何異惡人之狂而反自蹈狂疾者哉?”(方玉潤語)姚氏又說:“不然,則夫之呼其妻,亦未可知也。”采完桑葉,夫妻同歸,或是男女結伴同歸,這都應是正常的,怎么“未可知”呢?怕是封建意識太濃了吧?方玉潤認為本詩是“夫婦偕隱也”。他在《詩經原始》中說:“賢者既擇地偕隱,則當指桑茂密處,婦女之勤于蠶事者相為鄰里,然后能妥其家室,以成一代諄風。故語其婦曰:世有此境,吾將與子長往而不返矣。此隱者微意也?!贝苏f接近詩意。但不一定是“隱”。
余冠英認為“這是采桑者勞動將結束時呼伴同歸的歌唱。古時西北地方種桑很普遍,和今時不同?!?見《詩經選》)今人多從此說。全詩只有兩章,共六句,是一首采桑的短歌。第一章是說這個區域里采桑的人已經不緊張(將收工)了,“我”和“你”一塊回家吧。第二章是說這個區域以外的采桑者也都不再緊張(準備休息)了,“咱們”一塊走吧。在一片廣闊的桑樹林中,一群采桑女子勞動了一天,就要收工歇息了,相互招呼,結伴同行,輕松愉快。是一首色彩鮮明,氣氛濃厚的歡快的歌。不少人認為這不只是敘述勞動生產的,而更主要的是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我看是有道理的。張西堂在《詩經六論》中就認為本詩的主題思想是“描寫男女戀愛的”。黃典誠也認為這是“描述男女之私的情詩?!辈荒苷J為桑事多為女子所做,就沒有男人參與。詩中的“子”(你)恐怕也不一定就把男子排除了吧。
本詩的章法,保存著濃厚的民歌特色。這首小詩,兩章間只換了幾個字,但六句詩每句之后都用了語氣詞“兮”字,因而很自然地拖長了語調,表現出舒緩而輕松的氣氛,這正好與勞動后的輕松愉快情緒相適應。《詩經》中的篇章,原來都是入樂的歌詞,歌唱通常采用章節復沓的形式。本詩雖然只有六句,也是重章疊唱。這樣不但便于記憶,而且有利于傳唱。這首小詩反復詠唱采桑后結伴同歸的愉快歡樂情景,加強了感染力量,給人留下了鮮明而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十畝之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南山有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