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林玉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鶴林玉露》南宋羅大經(jīng)撰。羅大經(jīng),字景綸,江西廬陵(今江西吉水)人,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進(jìn)士。此書之得名,據(jù)自序云因為閑居無事,日與客清談于鶴林之下,記錄所談而成書;又因杜甫《贈虞十五司馬》詩中有“清談玉露繁”之句,故取名為《鶴林玉露》。本書版本有18卷本和16卷本兩個系統(tǒng),前者分為甲乙丙3編,每編各6卷,各編之前均有作者自序,其中甲編成書于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乙編成書于淳祐十一年(1251),丙編成書于淳祐十二年(1252),這個本子當(dāng)出自作者編定的原本,但明清以來,國內(nèi)罕見,主要流傳于日本。國內(nèi)普遍流傳的是晚出的16卷本,這個本子不分編,條目比18卷本少40條。
《鶴林玉露》是南宋一部較為知名的筆記,它與其他宋人筆記比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他不以記述或考證為主,而是以議論為主,《四庫提要》稱“其書體例在詩話、語錄之間”,作者的議論明顯地帶有宋代理學(xué)家那種鮮明的特征。由于作者所記所議多關(guān)經(jīng)國大事,因此這些記載和議論也就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如丙編第1卷“高宗眷紫巖”條,記載宋高宗對張浚的寵幸,對世傳高宗晚年不滿于張浚,而有“寧失天下,不用張浚”之語表示了異議;丙編第4卷“中興講和”條,記載宋孝宗即位之初銳意恢復(fù),但由于當(dāng)時財力所限和大臣掣肘而未能如愿,有助于人們了解隆興和議前后的一些背景情況;乙編第3卷“白羊先生”條,記載了宋光宗時的一次未遂兵變;甲編第4卷“紹熙內(nèi)禪”條,記載了群臣逼光宗遜位,擁立寧宗這一事件的詳細(xì)情況。這些記載,都可與史籍互相參證。乙編第3卷“陳子衿傳”條,載錄了作者友人李衍作的一篇奇文:用《詩經(jīng)》305篇的篇名聯(lián)綴而成的一篇《陳子衿傳》,讀來不禁令人擊節(jié)贊嘆。
本書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點校本,底本采用的是18卷本。
上一篇:《集古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麝塵蓮寸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