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個新年已在眼前了,我想說一說自己對新首都北京的印象,算是新年的賀禮吧。
二十多年前的北京,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是“活埋庵”的世界:滿車子“祖傳”、“老例”、“國粹”一類的垃圾倒在路上,把所有的人家都活埋了。后來換了朝代,又加上一些新垃圾:“新生活運動”、“攘外必先安內”論、“買來的日本貨就是國貨”論、“有奶便是娘”主義、“美國生活方式”等等。人總是愛惜自己性命的,一旦發覺被活埋,只要還有力量,當然要掙扎,反抗,呼號,喚醒尚在“庵”中睡覺的同胞們。然而“活埋庵”的建造者們卻被激怒了,筆鋒刀鋒并進齊下,馬路上便出現了血淋淋的死尸……
我所以先提這些往事,那理由是簡單的。一方面表示我還有記性,另一方面也說明我是以怎樣的心情來獻給你們這份“新年的賀禮”的。幾年前,蘇北一個同志寫信告訴我:“我現在發見了一個真理:人生最快樂的時候,便是戰勝敵人的時候!”你們懂得我的意思了吧?
北京,我說現在的北京,是中國人民的首都,這是大家所知道的。但要真正知道這一點,還需要細看細想哩。
自然,粗粗一看,也可以看出新北京的新來,看出人民首都的人民性來。別的不說,就是逛故宮,看古跡吧,也不是可以看出新東西來嗎?例如絞死李大釗同志的絞架,過去是否也放在那里呢,我不知道。即使也放在那里吧,但你能看見今天這樣的說明嗎?你能在“李大釗”三個字下邊看見“同志”兩個字嗎?可見即使古跡也在發揮新作用了。
然而最好還是細看,細想。沒有思想的眼睛大都是近視眼,往往看不遠,看不深。這樣的眼睛看了天安門前二十萬人的大會,也許以為不過看了一個二十萬人的大會罷了。也許以為熱烈是熱烈的,但標語口號不能當飯吃,大小旗子不能當衣穿,歸根結蒂,也不過熱烈而已,不一定看得見這“熱烈”的真正根蒂。
然而真正的根蒂確乎是存在的。
一個在這大會上喊口號喊嗄了嗓子的大學生親口用嗄嗓子告訴我:“看見自己飛機在天空飛,我是多么興奮呀,樂得眼淚都要流出來了!”但他自然不能天天看飛機,喊口號,他還要學習,還要工作。不久以后,我就看見他雜在幾千個青年學生中進行星期日半日義務勞動,開辟“林蔭大道”的路基。幾千雙年青的手腳一齊忙碌起來,那熱烈委實不在群眾大會之下。而且既云義務,當然也不能賺飯吃,賺衣穿;可是從東單到王府井一帶堆積如山的垃圾卻被清除得干干凈凈了,路基開辟好了,幾乎被“活埋”了半截的許多房子都恢復了全部的生機。難道這也不過“熱烈”而已嗎?
不久以前,我跟著亞澳工會代表們參觀了石景山鋼鐵廠,參加了熱烈的歡迎會,但那熱烈也不僅僅存在于歡迎會上。證據呢,有該廠職工自己辦的職工小報在,有職工小報上工人自己寫的長詩在,摘錄兩節來看看吧:
過去我們被人叫做“臭工人”,
被人鄙視,被人下看。
現在我們了解了:
勞動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
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
它的崗位最光榮!
因此,在生產上,
我們便以新姿態出現。
為了減輕成本,
趕修篩選場的大漏斗,
連夜加工,
比解放前的效率提高到三倍半!
建造輕油精煉廠,
我們在競賽熱潮中
提前一個月完工!
這雖是“不久以前”的事,但到底也有個把月了。現在怎樣呢?今天報上不是說該廠一號爐創造了十多年來驚人的新紀錄,每日煉鐵三百三十噸嗎?
所以看新北京,看新中國,應該從會場看到工場,看到戰場,看出“熱烈”的根,“熱烈”的源——這就是解放后的人民的無限活力,它到處能開花結子,能奔騰澎湃。新北京的希望,新中國的前途,便在這里!
自然,現在的北京,正如解放不久的全中國,還不是十全十美的理想世界。刮風時馬路上還有撲面的塵灰,下雨時胡同里還有爛泥漿,而軍政人員和一般人民的生活也遠不如理想。但你要求初升的朝陽馬上放出中午的光和熱嗎?那正是魯迅先生在“活埋庵”時代所諷刺的思想呀:“生下來的倘不是圣賢、豪杰、天才,就不要生;寫出來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寫;要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便變成極樂世界,或者至少能給我(!)更多好處,就萬萬不要動!……”
這種思想,至少我還沒有聽到過。時代到底不同了。
可是另一種思想,我卻時常聽到的:北京是好的,好在哪里?好在說不出的幽閑、沉靜,好在能在靜夜的院子里聽到胡同里叫賣冰糖葫蘆的聲音。這是舊感情、舊趣味的遺囑,是舊北京的尾聲!其實,我到這里三四個月了,卻從未體味到這種“好”處哩。北京有了更好的聲音了。
不過即使聽到這種思想,也并不覺得怎樣不舒服,因為我知道它的壽命大概也不會很長了。
(1949年12月28日)
賞析這是以“書簡”形式寫給“新中國第一個新年”的“賀禮”。
作者從自己到京三四個月的深切感受中,寫出了這座古城翻天覆地的變化,寫出了在日常生活的水面平波之下翻滾著的時代巨瀾。
北京,還是那個北京,二十多年前是“活埋庵”的世界,后來換了朝代,又加上了一些新垃圾;如今,它回到了人民的懷抱,成了中國人民的首都,祖國的心臟。人民在歡呼當家作主的同時,正在努力地蕩滌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污泥濁水,忘我地創造新生活,建設自己的新首都。新時代激活了人民的歷史創造精神,煥發了古老北京的青春活力。在這里,作者善于從對比中,異常鮮明、強烈地揭示出北京的今昔差異,給人以思考與啟迪,給人以鼓舞與激勵!
羅丹曾經說過:“拙劣的藝術家永遠戴別人的眼鏡”,而真正的藝術大師則總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羅丹藝術論》)作者就是善于用真正藝術家的眼光,從逛故宮、看古跡,從天安門前20萬人的集會,從星期天義務勞動,從石景山鋼鐵工人的勞動創造,從人們家長里短的閑談中,發現了時代的新,社會的美,而且不斷地在描敘現實場景中,啟導讀者“細看細想”,探根尋源,理解社會生活現象的“真正根蒂”,使讀者從更深的層面上,看到了“新北京的希望”、“新中國的前途”,寫得很有氣勢。
《書簡》還善于將現實的描敘和歷史的聯系、哲理的思索結合起來,不但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而且具有縱深的歷史感和深濃的哲理意蘊。在引文和議論中又不乏精煉警策的文句,像“人生最快樂的時候,便是戰勝敵人的時候”,“沒有思想的眼睛大都是近視眼,往往看不遠,看不深”……閃發著真理的光芒,極見精采。
上一篇:《下棋》原文|賞析
下一篇:《月夜觀曇花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