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羅隱
本名橫,字昭諫,號江東生,排行十五,馀杭新城(今浙江富陽)人。少敏慧,善屬文,詩名遠聞,尤長于詠史,為相國鄭畋、李蔚所重。然恃才傲物,多所譏諷,以故為流俗所惡。累舉不第,遂改名為隱。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為衡陽主簿,是冬去任。后歷淮、潤諸鎮,復多齟齬,乃歸故里。僖宗廣明(880—881)、中和(881—885)間,避亂隱于池州梅根浦六、七載,與池守竇潏交厚。光啟三年(887),依杭州刺史錢镠,謁中有詩《夏口》,云:“一個禰衡容不得,思量黃祖謾英雄。”镠覽之大喜,因加殊遇,表奏為錢塘令,遷秘書省著作郎。昭宗景福二年(893),镠筑杭州羅城,任鎮海軍節度使,辟隱為掌書記。嘗為镠改謝表,詞曰:“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又為作賀昭宗改名表云:“左則姬昌之半字,右為虞舜之全文”,京城稱為第一。哀帝天祐三年(906),轉司勛郎中,充鎮海節度判官。魏博節度使羅紹威慕其名,嘗效其詩,自謂《偷江東集》;因通譜昭穆,拜隱為叔父,后梁太祖開平二年(908),授給事中。次年,遷鹽鐵發運使,十二月(910年初)病卒于蕭山。隱為人介僻寡合,其詩文常以譏刺為主。咸通八年自輯其小品文集《讒書》五卷,“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魯迅《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詩與羅虬、羅鄴齊名,世稱“三羅”,以隱為突出。其詩以詠史為佳,亦多詠物諷諭之作,風格“雄麗而坦率”(《唐才子傳》),淺俗平易,多用口語,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自遣》),“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蜂》)等,傳誦至今。清戴京謂“羅昭諫詩言中有響,三百篇后頗寓諷諫之意。或者以其語多平易而忽之,要之勝填詞豪艷而無當于興感者什百矣。況其精邃自然處,正復不讓唐之初盛”(《羅昭諫集序》)。長于七律,清洪亮吉評曰:“七律至唐末造,惟羅昭諫最感慨悲涼,沉郁頓挫,實可遠紹浣花,近儷玉溪,……迥非他人所及。”(《北江詩話》卷六)著撰頗多。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有《羅隱集》二十卷、《羅隱江東后集》三卷、《吳越掌記集》三卷、《羅隱賦》一卷、《淮海寓言》七卷、《湘南應用集》二卷、《羅隱啟事》一卷。其他書錄尚著錄有《讒書》五卷、《甲乙集》十卷、《讒本》三卷、《外集詩》一卷、《歌詩》十四卷、《汝江集》三卷、《兩同書》二卷、《妖亂志》等。然集多散佚。今人雍文華輯有《羅隱集》,收《讒書》、《甲乙集》、《廣陵妖亂志》、《兩同書》、《雜著》。《全唐詩》存其詩十一卷,又聯句一;《全唐詩逸》補斷句二,《全唐詩補逸》補詩一首,《全唐詩續補逸》補詩八首,《全唐詩續拾》補詩五首、斷句十五、移正一首。《全唐文》編其文為四卷。事見沈嵩《羅給事墓志》、《吳越備史》卷一、《五代史補》卷一、《舊五代史》本傳、《唐詩紀事》卷六九、《唐才子傳校箋》卷九。今人汪德振有《羅隱年譜》。
上一篇:詩詞研究·結構主義研究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