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蕭滌非著,1944年10月重慶中國文化服務社出版,1984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全書設6編即緒論,兩漢樂府,魏樂府,晉樂府,南朝樂府,北朝樂府。共27章。本書專論樂府,探微取精,頗多獨到見地,訂正了文學史界諸多對樂府問題的曲解誤說。書名《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實為漢魏六朝民間文學史、民歌史。作者開篇論述了樂府的起源和先秦時代的樂教,認為“樂在先秦,乃所以為治,而非以為娛”。又敘述了“樂府之制,其來已久,殷有瞽宗,周有大司樂,秦有太樂令、太樂丞,皆掌樂之官也”。“樂府之名始見于漢”。“樂府本一制音度曲之機關,其性質與唐之教坊,宋之大晟府,初無大異,惟其職責,在于采取文人詩賦,及民間歌謠,被之管弦而施之郊廟朝宴,故后世遂并此種入樂之詩歌,亦名曰樂府焉”。班固論漢代樂府“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本書闡發其思想,認為:“魏晉以后亦有其作,并足為論世之資,此實為樂府一大特性,亦樂府與詩之大分野。”因此“觀一代樂府之得失,而知其一時代政教之隆污,民族之興替”。書中綜述了樂府發展的三大變遷,“由兩漢里巷風謠,一變為魏晉文人的詠懷詩,再變為南朝兒女的相思曲,三變為唐代作者不入樂的諷刺樂府,詩聲之變,亦世道之變”。書中多發新見,推駁學術上已成定論的觀點。如不同意樂府只是詩歌中的一種的觀點。而認定一切詩體,包括三言、五言、雜言、七言詩、五律、七律、絕句均出于樂府。書中還論述了樂府的聲調,樂府的分類。論析了各代的樂府作品,如《艷歌行》、《陌上桑》、《子夜四時歌》等,專章論析了曹操四言樂府,曹丕的七言樂府,曹植的五言樂府等。本書是作者早年(1933年)清華研究院的畢業論文,其師黃節對此贊譽有加“統觀成績全部,皆能從樂府本身研究,知變遷,有史識,知體制,有文學,知事實,有辨別,知大義,有慨嘆,此非容易之才”。
上一篇:《比較政治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池北偶談》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