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文體·詞
唐宋以后流行的一種抒情詩體。詞本來是配樂的歌詞,所以當初被稱為 “曲子詞”; 因其句式參差不齊,故又有 “長短句”之稱。這些特征與漢魏樂府類似,故其也被某些人稱為 “樂府”。但在唐宋時代,詞卻被視為 “小道”,不能與樂府相體并論,甚至不被視為“詩”。這是因為其所配之樂并非傳統的 “雅樂”,而是隋唐以來才新出現的 “燕樂”。實際上,詞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是伴隨著新興音樂而產生的一種抒情詩體。中國人自來就有厚古賤今的傳統,所以詞被排斥在正統的文學王國之外。直到清朝,盡管詞已經由俗文學變成雅文學,但科舉考試有考吟詩作賦的,卻仍然沒有考填詞的。正因為如此,士大夫就以詞這種形式來表現他們不便在詩中表現的 “艷情” 或別的什么情,于是同樣一個人就常常表現出兩種人格: 詩中的“正經” 與詞中的浪漫。從形式上說,詞與樂府也有區別: 樂府不講究格律,詞卻要講究格律; 樂府句子的長短與多寡是隨意的,而詞的句子長短與多寡卻是詞調所規定的。詞與格律詩也有區別:格律詩句子長短相等,詞的句子長短不等; 格律詩的平仄格式簡單,詞的平仄格式復雜,一個詞調就是一個格式。盡管我們今天可以將詩和詞都稱作“詩歌”,但在古代,詩自詩,詞自詞,絕不能混為一談。詞最初是配樂的歌詞,但和今天不一樣的是,古代常常是先有曲譜,然后比著音律節拍來寫詞,所以叫作 “填詞”或 “倚聲”。北宋詞人柳永填寫的詞非常流行,以致有 “凡有井水處,無不歌柳詞” 的說法。蘇軾的名篇 《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最初也是供演唱所用的歌詞,而不是供朗誦或供案頭閱讀的抒情詩。元明以后,與詞相配的音樂大多失傳,即使有樂譜流傳下來,大多數作者是 “樂盲”,于是只好按照前人作品的平仄句式來填寫,這樣詞就徹底和音樂脫離了聯系,而純粹成為詩的別體了。詞的平仄、句式、押韻構成了 “詞律” 的主要內容。詞律比詩律復雜得多,詩律可以總結為幾種類型,而詞律卻一言難盡。一個詞調就是一個格式,清人萬樹所編 《詞律》 列出了六百六十種詞調以及同調而句式或字數不同的別體一千一百八十余種。也就是說,詞的平仄格式多達一千一百八十種。后來王奕清奉旨編纂 《欽定詞譜》,列出的詞調及其別體幾乎翻了一倍。而一調之中的平仄格式,絕非律詩那樣只是四種基本句型的交替出現,而是變化多端的,通常需要死記。故一般詞人填詞,經常需要翻著《詞律》或 《詞譜》,比照著上面的平仄格式 “對號入座”。所謂“詞調”,本來是指填詞時所依據的樂譜,詞調很多,每種詞調都有特定的名稱,叫做 “詞牌”。詞與音樂脫離關系后,詞調就只是平仄格式的依據了。不同詞調的字數和結構不同,古人根據字數多寡,將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小令在五十八字以內,中調在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之間,超過九十則為長調。最短的小令 《十六字令》 只有十六字,最長的長調 《鶯啼序》卻多達二百四十字。從結構形式上說,詞又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別。單調不分段,雙調分為上下兩闋(段),三疊、四疊就是分為三段、四段。
上一篇:哲學·論著·論衡
下一篇:文學·文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