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考略》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最早研究封泥的專著。清吳式芬、陳介祺合輯。吳式芬,道光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好金石文,凡鼎、彝、碑、碣、漢磚、唐鏡之文,均拓本收錄,著有《捃古錄金文》9卷。陳介祺,道光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好收藏古物,長于墨拓,著有《十鐘山房印舉》、《簠齋吉金錄》等。
中國古代公私簡牘均寫于竹簡或木札之上,遣使傳信,中途恐有泄漏生變,因此封發時以繩捆縛成一束,于繩端或結繩處加以檢木,用粘泥封固,蓋上璽印,作為信驗,以防偷窺私折。這種鈐有印章的土塊被稱為封泥。此法盛行于秦、漢、魏晉時期,后因帛、紙盛行于世,此制遂廢棄。清末封泥出土以后,因此制久廢,世人不知為何物。《封泥考略》于光緒三十年(1905)印行,始定其名為封泥。此書凡10卷,收錄秦漢官私封泥849枚,逐枚加以考釋。因封泥與古璽相表里,官印種類繁夥,因此對考正秦漢官制、地理為用至大,對研究秦漢篆刻也有重要參考價值。如書中所收“河南太守封泥”,征引《漢書》為證云:“按:《漢書·地理志》: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屬司隸太守。”又如“河間王璽封泥”,除征引《漢書》中《地理志》、《諸侯年表》、《百官公卿年》等材料外,更引《漢官儀》,云:“孔子稱,封泰山、禪梁父,封者以金泥銀繩印之以璽,又曰:建武三十二年登封泰山尚書令臧玉牒封石,檢以金為繩,以石為泥。”證明封泥用繩。復引《抱樸子》:“古之人入山者佩黃神白章印,以封泥著。所在之四方,各百步則虎狼不敢近。”認為這是道家也有封泥之舉。
1990年中國書店據光緒三十年本影印出版此書,有關此書的仿續之作頗多,如羅振玉《齊魯封泥集存》、陳寶琛《澄秋館藏古封泥》、周明泰《續封泥考略》、《再續封泥考略》、吳幼潛《封泥匯編》、陳直《漢封泥考略》、胡琨《封泥印古錄》、北京大學文史部《封泥存真》等多種。
上一篇:《寒柳堂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小腆紀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