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石壁記》的主要內容,《太清石壁記》導讀
《太清石壁記》是隋唐時期編纂的一部煉丹術著作。現存《正統道藏》本題曰“楚澤先生編”,陳國符認為此書即唐元和元年(806)梅彪撰《石藥爾雅》卷下著錄的《楚澤經》。《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玄晉蘇元明《太清石壁記》3卷,乾元中劍州司馬纂,失名。此劍州司馬或即楚澤先生。《崇文總目》著錄云3卷,蘇元明撰。《通志·藝文略》著錄云1卷,晉蘇元明撰。而《古今圖書集成》記載:“按《羅浮山志》,元朗不知何許人也。……隋開皇時來居羅浮,年已三百余歲矣。居青霞谷,修煉大丹,自號青霞子。作《太清石壁記》及所授《茅君歌》。”據此,《太清石壁記》的作者是元朗即蘇元朗,又作蘇元明,隋開皇時人。目前化學史界一般認為,《太清石壁記》乃隋代蘇元明(朗)原著,可能經唐人楚澤修訂過。
蘇元明(朗)是隋代著名的煉丹家,自號青霞子,既是內丹師,又是外丹師,嘗學道于茅山,得司命大茅君真秘。隋開皇時曾在羅浮山煉丹。另著有《龍虎通玄訣》1卷,《龍虎金液還丹通玄論》1卷、《寶藏論》1卷、《旨道篇》1卷、《青霞子授茅君歌》1卷等。
《太清石壁記》分上、中、下3卷,約12000余字。記載丹方近100種,其中大部分內容有待研究。現僅就書中所載制取硫化汞、甘汞、升汞以及砒霜的配方介紹如下:
1.硫化汞 書中所載“太一小還丹”的煉法大致是:用水銀一斤,石硫黃五兩,在內外敷泥的瓷瓶中先溫熱水銀,然后將熔化的硫黃傾入、攪拌,冷卻后“水銀便如碎錫”,然后以盞子蓋瓶,“以泥固際,微火傍瓶四邊炙之”,初文后武,“令瓶上火色紫焰,出(初)時聲動,其火令心虛,稍稍添炭,如此百夜,漸漸退火,寒之開看,其丹并著瓶上四邊及上蓋,其丹狀如石榴子,紫黑色。水中研泛之,取細者,色過光明砂,紅赤非常。”從現在掌握的資料來看,《太清石壁記》記載的“太一小還丹方”是我國煉丹家人工合成紅色硫化汞的最早明確記載。
2.甘汞和升汞 書中所載“造水銀霜法”、“艮雪丹方”及“五味丹方”,相當詳盡地介紹了飛煉甘汞(Hg2Cl2)和升汞(HgCl2)的要訣。“造水銀霜法”為:“水銀一斤、鹽二斤、樸硝四兩、太陰玄精六兩、敦煌礬石一斤(絳礬亦得)。右先以錫置鐺中,猛火銷成水。別溫水銀,即令入錫中攪之,瀉于地上,少時即凝白如銀。即以鹽二斤和錫,搗之令碎。以馬尾羅重羅令盡。即以玄精末及礬石末和之。布置一依四神,唯以樸硝末復上。用文多武少火七日夜。其霜如芙蓉生在上,甚可愛。取得霜,更研。”文中的“敦煌礬石”可能是含膽礬的黃礬。今人模擬實驗表明,《太清石壁記》“造水銀霜法”的升煉產物為升汞或甘汞與升汞的混合物。“五味丹方”所用原料是“水銀霜一斤,硝石五兩,寒水石五兩,石膏五兩,石膽五兩”,煉法是諸藥料“搗篩相和,不用酢拌,直爾飛之,入釜三日夜,如飛召魂。”這里的“水銀霜”是指“甘汞”或甘汞與升汞的混合物。按現代化學知識,此方的升煉產物應為升汞(HgCl2),因為硝石是強氯化劑,作為原料的氧化亞汞(水銀霜)很容易被氧化為氯化高汞。近人對上述“五味丹方”也進行過模擬實驗,得到的產物確為升汞。這是關于我國煉丹家制取升汞的最早明確記載。
3.砒霜 《太清石壁記》所載“太一雄黃丹”的煉法是:“雄黃三斤。右以銅器盛之,酢煮三日夜,毒盡,九日更加曝干。搗篩,以酢拌之,曝干,七遍。然后一依召魂丹法飛之,七日夜,白如雪,服之。”升煉產物“白如雪”,顯然是砒霜(As2O3)。這段記載說明,至遲到隋代時,中國煉丹家已知通過焙燒雄黃制得純凈的砒霜。
除記載各種丹方外,《太清石壁記》還載有作六一泥法、造丹爐法、造藥釜法以及服丹法、服丹禁忌、服丹后的感覺等。
《太清石壁記》的特點是用明晰的語言來記述各種丹法,并對當時煉丹家所用的一些隱名作了解釋,這與魏伯陽等人的風格迥然不同。
《太清石壁記》不僅在中國化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醫藥學的發展也有一定貢獻。書中所載丹方不少已為后世醫家所采用,如《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著作所引方書中即有此書。
上一篇:《太清中黃真經》的主要內容,《太清中黃真經》導讀
下一篇:《太白陰經》的主要內容,《太白陰經》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