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辭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中文大辭典》,臺灣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纂。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為張其昀。張氏于《序》中論漢字之優點與特質說:“中國之文字,論其歷史之久,應用之廣,與結構之完美,實居世界之第一位。”“中國文字優美而合理,比較容易學習。”“中國每一文字均自成為一有機體。吾人倘能明悉文字源流,則對于其形、聲、義三者,不但能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
編纂者在《凡例》中,述編輯要旨說:“本書注重中國文字之源流,對于字之形、音,依時代之先后為次;義依本義、引申義、假借義而排列之。本書本于言必征信之旨,字辭出處及例句,均注明來源,經常引用書目,并用簡稱,以省篇幅。字辭選錄,單字之采錄,包括正字、或體、古體、略字及俗字、后起字,其來源以《康熙字典》為主。辭匯之采錄,則以成語、術語、格言、疊字、詩詞典語、人名、地名、職官名、年號、書名、動植物名、名物制度為主。單字之解釋,主要在說明其構造與本義、各種訓義之淵源、形音義之相互關系、及其疑義異說。字形,上溯甲骨金文,以及篆隸楷草諸體之變化,依其時代先后為次,以見文字構造之本源,而明字形之史的演變。字音,每字之下,先注該字本義之反切,以該字所見最早之韻書為準;其余韻書所載之反切,依時代先后列于其下。一字有數音者,除本義之音外,其音依引申義、假借義之音為次,分條以甲、乙、丙等符號標明之。字義、字義之解釋,采自《爾雅》、《說文》、《方言》、《釋名》等字書,及兩漢以來諸傳注。每字之下,首列本義,引申義次之,假借義又次之,分條以數字符號標明,列于其讀音之下。每一義項,均附例句,以證義訓用法。
《中文大辭典》共40冊(16開本),收詞極為豐富,以“一”字為例,即有143頁之多。缺點是不夠謹嚴,引文卷次、頁碼和內容,時或有誤。
上一篇:《中國行業神崇拜》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九籥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