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明李贄撰。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福建泉州人。嘉靖舉人。歷任禮部司務、云南姚安知府等職。反對宋明理學,嘗自言:“自幼倔強難化,不信道,不信仙釋”,“見道學先生則尤惡”。否認有所謂“道”的存在,認為“人無不載道”,“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反對“存天理,滅人欲”之說,認為“謂圣人不欲富貴,未之有也”,“勢利之心,亦吾人秉賦之自然”。晚年酷愛史學。著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史綱評要》、《李溫陵集》等,其目的在于打破漢、唐、宋以來傳統的史學觀點。萬歷三十年(1602),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罪下獄,于獄中自殺。該書又稱《李氏藏書》,共68卷。作者自稱其書“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內容主要記載自戰國至元亡約800人的事跡。分為世紀、列傳兩種體例。列傳中又分為大臣、名臣、儒臣、武臣、賊臣、親臣、近臣、外臣8類,每一類下再根據人物生平細分為若干門。在帝王、大臣紀傳之前各有總論,對歷朝帝王多用四字一句作簡要的評價,并附評語。取材主要為歷代正史。評論精辟,敢于抒發自己的獨到見解,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該書《總目前論》中說:“前三代,吾無論矣。后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余年,而獨為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總目答論》中又說:“名臣未必知學而實自有學。自儒者出而求志達道之學興矣,故傳儒臣。儒臣雖名為學而實不知學,往往學步失敗,踐跡而不能造其域,卒為臣名所嗤笑。然其實不可以治天下國家,亦無怪其嗤笑也?!薄拔ㄈプ幼砸試L學俎豆,不聞軍旅,辭衛靈,逐為邯鄲之婦所證據,千萬世之儒皆為婦人矣,可不悲乎!”其評秦始皇帝說:“自是千古一帝也!”評陳勝說:“匹夫首倡”,“古所未有”。評項羽說:“自是千古英雄”。評漢宣帝說:“吁,此不足稱帝矣!”又如評商鞅、韓非、晁錯為“強主名臣”,評李悝、桑弘羊為“富國名臣”,均表現出作者的非凡見識。該書曾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在南京刊行。明清兩代被列為禁書。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有標點本,全4冊。作者后有《續藏書》27卷,可供參考。
上一篇:《營造法式》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西廂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